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院所新闻>>正文

缅怀先辈寄哀思 传承精神筑初心
2020-04-07 08:33:55  来源:黄海水产研究所

题记:一缕轻寒风翦翦,乍暖还寒,又是一年清明时,这一跨越千年的习俗,让生者在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中弘扬文明、感悟人生。清明缅怀,不仅仅是一种怀念,一份追忆,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70余载春华秋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秉承“创新、求实、团结、奋进”的所训,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这一中心任务,在海洋渔业科技领域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前瞻性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多次引领并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的产业浪潮。这些成绩背后有上下求索、耕海种湖济苍生的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浮游生物学家、水产学家朱树屏先生的身影,有以海为家、耕海牧渔的“大菱鲆之父”雷霁霖院士的身影……

慎终追远,不忘初心;抚今追昔,砥砺前行。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秉承先辈遗志,牢记先辈初心,传承黄海水产研究所老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莫负春光,将追思凝聚成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奠基者、世界浮游植物实验生态学领域的先驱——朱树屏

朱树屏(1907-1976),山东昌邑人。海洋生态学家,海洋化学家,浮游生物学家和水产学家,教育家。世界浮游植物实验生态学领域的先驱,中国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历任英国普利茅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英国淡水生物学学会化学部、浮游生物部二部主任、研究员,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藻类研究室主任,云南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教授、水产系首任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员,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水产组副组长、海洋组成员。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市政协第二、三、四届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76年7月2日逝世。

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英,在导师英国海产生物学协会主席弗里奇的指导下研究浮游生物,1939年转入剑桥大学,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历任英国普利茅海洋研究所、英国淡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英国淡水生物学会水产化学部、浮游生物部二部主任。此间,作为世界海洋学和藻类学界第一位中国博导,他培养了多位来自英、美、德等国的博士生。抗战结束后,朱树屏应云南大学聘请回国任教,但由于得不到回国船位,1946年1月暂应聘到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任高级研究员、藻类研究室主任,从事浮游生物的研究。

朱家骅、陈立夫为朱树屏签发的留英证书(1938年)

中国驻英大使馆相关官员与留学生合影(1938年)

在剑桥大学实验室(1939年)

在英国海洋生物研究室(1942年)

在英国期间,他了解到国内各大学的设备和经费非常紧张,为了能在归国后开展云南高原大湖调查,他用薪资积蓄购置调查工作所需文献及用具,先期空运昆明。在归国之前,他只留下了归国路费,剩余全部用于购置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用具。1946年12月,朱树屏谢绝了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一再挽留,回到云南大学生物系任教,同时投身于云南各大湖的调查。

他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国水产学会的主要发起、组织和创办者之一。他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在中国首次提出了:“种海、海洋农牧化、人工增殖、扩大资源”“资源保护”和“设立禁渔期和禁渔区”等开创性的科学论述和建议,并率先进行了科学实践,开创了中国海洋农牧化、人工增殖科学事业及产业。他与童第周、张孝威共同主持、领导了中国首次海洋渔场综合调查——烟台、威海外海鲐渔场调查;作为主要领导者参与组织领导了国家科委组织的中国首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他还主持领导了中国与苏联合作进行的黄、东海综合调查。

他发明的“朱氏10号”藻类培养液,是至今世界上仍在广泛使用的经典配方;“朱氏人工海水”为国际首创,是人工海水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至今在国际24种人工海水中仍列首位。在世界海洋学和藻类学领域,朱树屏是唯一一位以其姓命名成果的中国科学家。他所创造的一系列浮游植物纯培养技术和方法至今也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他发明了居世界领先的“海带自然光育苗法”,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成为中国唯一的海带育苗生产方法,他率先进行并完成海带施肥试验,独创海区施肥增加海带产量之理论并领导、主持完成海带南移等重大课题的研究,获国家、省、部级奖,为中国的海带人工养殖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作为“全国紫菜大会战”领导组组长,主持、领导完成了紫菜人工育苗与养殖重大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从而开创了中国的紫菜养殖业。他主编了世界上唯一一部8国文字(拉、俄、中、朝、越、蒙、日、英)的《太平洋西部经济鱼类名称对照手册》。50年代初,他上书周恩来总理,建议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他执笔了我国12年科技规划(1956-1967)与10年科技规划(1963-1976)中的水产及海洋项目,并参与了定稿和实施工作。1963年他与其他海洋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央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大学本科水产系——山东大学水产系,并为创建全国综合性水产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作了一系列奠基性工作和贡献。

他编制了《渤、黄、东海渔捞海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他主持领导了太湖、微山湖、岱海、滇池及蒙古国各大湖泊综合调查,为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淡水养殖等诸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科学的规划。他撰写了中国首部《湖沼学》论著,在国内首次讲授海洋化学、水质学和湖沼学课程,在我国海洋化学及湖沼学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多次代表国家出国进行研究工作、参加国际科学谈判及学术交流合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与国家表彰。

中国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雷霁霖院士

雷霁霖(1935-2015),畲族,福建省宁化县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助理、养殖生态研究室主任、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学会顾问,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等涉海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市大菱鲆养殖协会会长等职。因为在大菱鲆(又称多宝鱼)养殖工作上的突出成就,雷霁霖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2015年12月16日逝世。

山东大学求学期间照片

1954-1958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完成30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他以亲身实践丰富了鱼类养殖学理论,引导了海水鱼类养殖向工业化方向发展,是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

1982年胶南基地工作照

1988年中日合作项目谈判

1991年小麦岛基地

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了多种海水鱼类育苗工艺;70年代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北方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获开创性成果;90年代初,担任首席专家,主持“中日合作”和“八五攻关”项目,创建了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真鲷工厂化育苗新体系和新工艺,率先在国内开辟海水鱼类人工苗种大规模放流增殖技术。1997年“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出访英国

1991年访问英国康威研究所

他于1992年率先从英国引进大菱鲆良种到中国,经过七年的技术攻关,相继取得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产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育苗平均成活率为17%,达到了年出苗量超过百万尾的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大成果,他却主动放弃了申请专利。因为,“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它养殖产业发展已经落后多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最主要的。”他依据国情所创建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近5年累计创产值逾7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能使我聊以自慰的,不是我获得多少奖励或者是我获得多少的金钱,而是把多宝鱼变成产业。我只是一门心思想把它变成产业。”这是作为一个中国水产科学家的担当。大菱鲆的引进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雷霁霖也因此被赋予了“多宝鱼之父”的称号。

1996年大菱鲆引种鉴定会

2001年大菱鲆项目验收会

2006年工厂化养殖大菱鲆成绩斐然

现代化育苗车间调研

雷霁霖相继主持和完成国际合作、国家攻关、攀登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为第1完成人和第3完成人)、杜邦科技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多项。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青岛市科技最高奖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功勋科学家等多项荣誉称号,2011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选为全国“敬业奉献身边好人”。出版《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和《大菱鲆养殖技术》等专著和合著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6名。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任,提出了“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的“四化”养殖理念,引领构建了我国现代工业化水产养殖产业大格局。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创新、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是为我国的水产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水产业特别是海水鱼产业贡献了自己毕生心力的科学家。

历史永志不忘,精神永励后人。值此清明时节,我们向老科学家表示崇高的敬意,永远缅怀他们。我们追寻先辈足迹,不忘来路;我们铭记先辈遗志,不忘初心;我们牢记使命担当,传承发扬他们心系祖国、献身海洋的精神,锤炼忠诚担当的品格,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以新时代奋斗者的英姿向着蔚蓝海洋继续乘风破浪。

上一条:清明忆英烈 画笔寄哀思——黄海所职工子女书画祭英雄
下一条:珠江所组织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学习宣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