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盐碱地上“渔歌”新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助力宁夏贺兰县“以渔治碱”闯出特色水产路
2025-09-13 09:46:14  来源:农民日报

宁夏贺兰县兰丰村村民正在捕捞利用排碱水养殖的青蟹。 资料图

时下,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处处是丰收在望的景象,稻田里谷穗泛黄随风摇曳,水渠中鸭子戏水鱼肥蟹大……这片昔日的盐碱地,通过田块整合、宽沟深槽、以渔治碱,实施流水槽养鱼和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变废为宝、立体种养。

近年来,贺兰县持续开展的盐碱地水资源渔农综合利用,是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的科技支持下,因地制宜发展“以渔治碱降盐”开展盐碱地(水)综合治理利用,先后成功驯养出南美白对虾、青蟹、大黄鱼等优新品种,让昔日沉睡的“白色荒漠”变成了“万顷碧波”。

科技赋能 变废为宝

宁夏地处黄河灌区,是“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主产区,然而一些地方长期受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困扰。

前些年,四十里店村2000多亩耕地盐碱化严重,稻米产量低。为了让这片盐碱地变身鱼米乡,当地先把小块田平整为大块田,便于机械化操作,然后在稻田四周挖沟渠并镶嵌了流水槽和雨水循环系统。同时在流水槽里养鱼、螃蟹和鸭子,把流水养鱼与种植水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闭合的循环立体养殖模式。通过这一系列治理措施,不仅将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实现农作物秸秆、农业用水、饵料的循环利用,改良了土地的盐碱化,养鱼虾蟹还增加了额外收益。

四十里店村盐碱地水产养殖的成功实践,是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推广的盐碱地水资源渔农综合利用结出的硕果。中国水科院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聚焦盐碱水土资源利用,集智攻关、协同推进,推动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从概念探索、技术研发走向规模化示范与区域化推广。

“通过发展盐碱渔业,可做到农业盐碱水的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水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王书磊介绍,这种渔农综合利用模式不与人争地、不与粮争水,还实现“一块土地、两种产出”,显著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为了支持贺兰县“以渔治碱降盐”,中国水科院针对当地实际科技赋能当地渔业发展,研究制定了《全链条支撑宁夏贺兰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通过建设科研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措施,聚焦“一鳖两蟹三虾四鱼”,重点围绕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加速创新链、转化链、产业链相互融合,促进水产品供给本地化、设施化、标准化,助力贺兰县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西北渔业塞上明珠”。

协同攻关 海鱼陆养

“盐碱地里能养南美白对虾,过去可不敢想!”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强佐成说,技术上不仅要调整盐度,还要调整水质和微量元素,是中国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破解了南美白对虾盐碱水低盐环境成活率低的难题,解决了虾苗繁育问题。如今,该公司已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

近年来,地处西北内陆的贺兰县不断传出“南鱼北养”“海鱼陆养”的各种新奇事。东海的大黄鱼在这里养殖盐度由28‰降至6‰且稳定存活;冷水的海参、大西洋鲑等高端品种也陆续试养成功……“海鱼陆养”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养殖品种由单一南美白对虾发展到青蟹、大黄鱼、斑节对虾、海鲈等10多个品种,让更多的“海”产品走上当地群众餐桌。

成果的背后是技术的支持,是系统的谋划和团队的力量。2023年12月,中国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贺兰县设立科研基地,挂牌成立宁夏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中心,试验“以渔降盐、以渔治碱”的渔农综合利用新模式;今年5月,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贺兰县揭牌,并组建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的成果转化平台;中国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李胜杰研究员团队还多次走进贺兰县开展加州鲈育种技术指导和服务。

在银川科海生物公司的智能养殖温室,养殖的不仅有黄河甲鱼、罗氏沼虾等名优品种,引进的虹鳟、鲟鱼也在示范养殖。“这是中国水科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提供的优质虹鳟发眼卵。”公司负责人石常晋介绍,在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公司目前成功突破技术难关,实现了虹鳟在盐碱水环境中的孵化和规模化养殖。

在中国水科院的技术支持下,贺兰县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实现稳定增长。去年养殖水面稳定在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5万吨,同比增长2.3%,年产值达9.47亿元。

产业融合 绿色发展

位于贺兰县常信乡的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以下简称“稻渔空间”),这个暑假格外热闹,巨幅稻田画、特色餐饮和垂钓成为吸引游客络绎不绝的游览项目。

稻渔空间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自2018年创建以来,凭借稻、鱼、蟹、螺、鸭立体种养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范本。“这里地下水位浅、土壤盐渍化严重,种粮产量低品质差。”稻渔空间负责人赵建文说,通过稻渔立体种养,让鱼、鸭、蟹帮忙除草增肥,在环沟上建有鸭舍,水里养着鱼和螃蟹,螺蛳可以净化水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自然生态复合系统。

中国水科院与稻渔空间建立合作,在贺兰县创新构建了稻渔综合种养体系,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为盐碱地高效利用探索出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径。赵建文说,水科院专家不仅为稻渔空间的水产养殖引进适宜的新品种,还确定放养方案,提供相关技术指导与支持。

贺兰县是宁夏水产品主产区,为了系统推动贺兰县渔业绿色循环转型发展,2024年,中国水科院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机构建制化优势,紧扣贺兰县盐碱水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统筹下属9家研究所科研力量,整建制投入、全链条服务,精心编制《贺兰县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实施方案》,从基础设施升级、技术创新突破、模式示范推广三方面同步发力。

今年8月末,中国水科院又组织水产养殖、盐碱地治理、生态农业等领域的行业专家齐聚贺兰县,共同探讨盐碱地水土协同利用的创新路径、技术突破。

中国水科院院长崔国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一条:第一届智慧渔业大会在京召开
下一条: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总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