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动态 | 领导讲话及工作汇报 | 光荣册 | 亮点工作 | 贯彻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组织机构>>水科专题>>2006-2016十年工作会议>>亮点工作>>正文
 

服务地方经济 明确重点 突出特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2017-03-22 09:17   审核人:

近年来,我所在农业部、水科院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加强科研源头创新,增强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实力”为发展战略,以“科技与渔业生产结合、科研为渔业生产服务”为宗旨,解决了我国渔业产业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同时,我所充分利用区域特点,积极承担地方渔业科研项目,大力开展科学创新研究与科技服务工作,为地方渔业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突出特色,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所根据地方渔业科技发展的新热点、焦点和南海区域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睢准制约地方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科学技术问题,立足于以热带亚热带水产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要方向,明确了渔业资源调查评估与管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水产品食用安全与质量监控、水产养殖容量和健康养殖、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水产养殖基础生物学和遗传育种、水产生物技术、渔业重大病害灾变预警与控制、水产养殖对象营养学、渔业产物资源与生物制品、水产标准化研究等11个重点研究领域作为今后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并细化组建了21学科组。经过调整与优化,学科区域特色更加明显,更好地发挥了为地方渔业科技提供支撑的作用。

二、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全方位多渠道申报承担地方渔业科技项目

根据地方关于海洋水产业发展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渔业生产的关键技术需求,进一步找准研究方向,确定重点任务,组织全所科技力量,联合有关高校、研究院所、生产企业,沟通有关主管部门,全方位多渠道申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百强创新工程、广东省科技兴海、广东省科技兴渔、广东省重大科技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深圳市科技计划、珠海市科技计划、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广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方面的项目,从项目的立项背景、目的意义、重点内容、技术路线、技术指标,到项目的基础条件、前期工作、队伍组成、后续跟进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研究和布置,全年共申报各类地方项目44项。提交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一五”规划项目表202项,广东省农民科技致富项目1项。由于各级领导充分重视,科技人员准备充分,各部门密切配合,全年共争取到新课题38项,项目经费855万元,新上项目数量和项目总经费额均创历史新高。这是我所争取承担地方重大项目的一次重大突破,显示了我所科研整体综合实力,提高了我所在地方的影响力,为我所今后参与地方海洋水产科技攻坚开了个好头,发挥了国家级水产科研创新单位在促进地方渔业科技发展、繁荣地方渔业经济中应起的作用。

三、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效益高,对地方行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我所科技成果转化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通过宏观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促进了水产事业的技术进步和总体发展,来体现了社会效益和行业效益。这一类科技成果推广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产业的直接与间接社会效益,从我所近4年来41项通过成果验收与鉴定项目的统计材料来见,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间接经济效益50亿元。二是以我所的科技成果储备和创新技术为依托,为社会提供服务。近3年来,承担了45项横向项目,创造直接效益1000多万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特别是最近几年为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及其下属市、县编制的渔业发展规划,促进了地方渔业的科学、规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是通过与地方主管部门、研究机构联办的6个水产试验基地为依托,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撑。第二类是通过经济实体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一是热带亚热带水产增养殖种苗与增养殖技术产业开发,深圳试验基地与海南热带研究开发中心1998年以来,年均培育虾苗1亿尾,为地方的渔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是以我所在微生物制剂方面的科研成果为依托,研发出渔用“三微产品”(微生物环境调节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和微生物肥料),为广大渔民服务,产品服务对象从原珠江三角洲发展到全国10多个省区及东南亚沿海国家。

近年来,促进地方渔业技术进步,繁荣地方渔业经济建设的主要亮点:

深水抗风浪网箱设施配套技术的研究。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渔项目和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项目资助。经过近5年的研究,完成了我国深水网箱系统的自主研制,已初步形成了深水抗风浪网箱设施配套技术的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网箱产品已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并出口东南亚国家。目前,南海区利用项目专利技术及成果,生产出升降式深水网箱300多只,分别在广东、海南两省投入养殖运营,为地方渔业产业结构性调整、渔民转产转业、提高海洋国土的利用率、舒缓近海养殖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拓展养殖业的发展空间,拓展了养殖业的新技术,开创了一种新的养殖产业模式,为此中央电视台曾先后两次深入课题组拍摄专题片,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

广东海域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调查评估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资助。该项目通过大量历史及现场数据系统研究、分析了广东海域的渔业资源、渔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社会发展对海洋渔业的需求,提出了海洋渔业资源与渔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为南海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从政策法规、规范管理、科技进步、结构调整、行动计划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广东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为新时期广东海洋渔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水产品质量标准研究。2002以来,先后承担广东省地方标准51项。目前,已公开发布广东省地方标准7项。通过审定、报批、送审及验收的广东省地方标准44项。承担广东省标准基础研究与建设项目2项。通过标准制定实施,对规范地方水产养殖和水产品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障了水产品从苗种、养殖、加工、流通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为地方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人工鱼礁对资源恢复效果研究与评估。广东省“十五”科技项目、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广西区人工鱼礁建设规划等项目资助。主持编制的《广东省沿海人工鱼礁建设总体规划》经广东省人大审议通过,广东省财政未来8年投资8亿元进行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为广东省渔民转产转业、推动渔业结构调整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对人工鱼礁礁区海水水质环境、生物环境、沉积环境和生物资源的效应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评估了礁体在海水中的移动、沉积及受损状况。系统研究了广东沿海人工鱼礁区主要增殖放流种类,建立了人工鱼礁文献资源数据库和人工鱼礁生态系统数据库,有力地推动了南方沿海省区人工鱼礁建设。技术成果已推广幅射至广西、海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区的人工鱼礁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四、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解决渔民致富问题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文件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科技入户工作,制订了《南海水产研究所科技入户工作方案》,成立了科技入户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入户活动。年均组织科技人员100多人次在各地开展了30多场次培训咨询活动,重点传授对虾苗种繁育技术、健康养殖技术、养殖环境调控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等,受训人员达10000多人次,向水产从业者赠送科技资料累计8000多份,“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的把水产科学技术送到渔民家中,落实到塘头,为提高渔民收入,繁荣渔村经济作出了贡献。2004年被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授予“农业科普先进单位”。

五、大力抓好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渔业从业者的素质与技能

充分发挥我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64号”作用,以广东省为核心,面向渔业生产第一线,幅射广西、海南、福建等地,采取的"交叉培训、交叉鉴定"的做法,培养适应现代化海水养殖需要的高、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近三年来共培训了1000多人,鉴定25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2004年,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农(渔)民利用学到的技术改造的养殖面积约63650公顷,带来新增经济效益约2亿多元。渔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在“广东省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汇报会”上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典型在广东省推广,为提高渔民的素质和技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网站名称加版权信息 中国-西安博达软件 邮政编码:710065
E-mail:webmaster@xxx.com 备案序号:陕ICP备1234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