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动态 | 领导讲话及工作汇报 | 光荣册 | 亮点工作 | 贯彻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组织机构>>水科专题>>2006-2016十年工作会议>>领导讲话及工作汇报>>正文
 

改革创新 顶天立地 加快推进我院“十三五”跨越式发展
2017-03-22 11:30   审核人:

2016-2-4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6年工作报告

张显良

(2016年1月2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院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分析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十三五”和2016年重点工作。

农业部领导和人事司、计划司、财务司、科教司、渔业局等部门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张桃林副部长亲临会议指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张部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院“十二五”工作成绩,深刻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并对我院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院领导班子做工作报告。

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取得新成效,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5年,我们主动适应科技体制改革新要求,坚持业务和党建两手抓,不断增强创新动力,激发内在活力,强化规范管理,提高科研效率,全年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扎实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谋划“十三五”发展

把编制规划作为“抓当前、谋长远”的系统工程,深入开展战略研究,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一是组织编制全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目前,我院“十三五”重大科研计划、科技平台、科技人才、基本建设、国际合作等5个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了院常务会审议,信息化发展规划也已基本完成,全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二是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划编制工作。承担并配合完成了全国渔业科技“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积极参加农业部、科技部等部门的多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我院一批重大项目建议纳入上级规划,为争取项目支持、谋划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加强项目谋划顶层设计,着力培育重大成果

按照科技计划改革新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围绕海洋农业、淡水生物产业两大方向和我院优势特色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任务建议并积极争取立项。强化院内外协同,牵头成立了国家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南极磷虾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建水产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推进基础前沿研究领域联合攻关。

一年来,我院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重要突破和进展。在基础研究领域,成功解析海带基因组,阐述了其进化和适应分子机制;发表了全球首个锈斑蟳线粒体基因组;大鲵转录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一批与机体免疫、病毒感染相关的基因组信息资源。在公益性研究领域,建立了国内首个渔业增殖放流生态容量模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达氏鲟保护研究取得新突破,发布《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首次在长江口监测到野生中华鲟幼鱼,为下一步研究中华鲟自然繁育适应调整机制打开了突破口。在应用研究领域,深远海养殖系统研究总体设计取得新进展;自主研发了高性能南极磷虾拖网并投入生产,性能在各国作业拖网中处于领先水平;成功研制全新一代深水网箱并投入海试,可有效抵抗17级超强台风。

2015年,全院新上各类科研项目(课题)1033项,合同总经费4.7亿元。“鲤优良品种选育技术与产业化”和“刺参健康养殖综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第二完成单位)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8项,其中一等奖4项。3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表论文1466篇,其中SCI和EI收录470篇,海带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我院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全球前1%机构,位居我国大陆37家入选机构的第18位。出版专著24部。获得软件著作权31项。获得专利授权407项,其中发明专利185项,年度专利授权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均超过“十一五”的总和。

(三)积极构建高水平科技平台,持续加强学科建设

按照“三类、三级”设计思路,系统谋划全院科技平台布局。积极参与编写“十三五”《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发展规划》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为我院科技平台“十三五”建设争取有利布局。经过多年努力,黄海所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式获批并投入使用。我院顺利通过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试点评估并取得较好成绩。着力提升学科建设和学术集成水平,完成院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中青年学术委员比例显著提高,委员的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唐启升院士牵头组织我院及全国渔业科研教学单位的270多名专家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渔业卷,体现了我院渔业科技“国家队”的水平。

(四)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

积极落实农业部为农民办实事工作任务,围绕渔业转方式、调结构,遴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养殖等7大高效节能减排养殖系统,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养殖系统推进专项行动”,为节能减排提供适用技术和模式;举办各类培训和现场指导600多场次,直接培训和服务渔民超过3.2万人次,从业人员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得到提高。院地院企合作不断拓展,全院各单位共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50余项,新建科技示范基地、园区20个。围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资源调查养护、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等广泛开展技术支撑工作,为行业管理提供支撑保障。

(五)持续落实“5511人才工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实施“5511人才工程”取得新成效,修订完善《院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暂行办法》,制定《院“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管理办法》,明确人选进出机制,新遴选百名英才46名。1人入选第二批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1人及其团队入选农业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新增7个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8名院中青年拔尖人才。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实了南海所、黑龙江所、珠江所等单位班子成员,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全年分别有1人、21人被部党组、院党组提拔任用。院机关和多个研究所完成新一轮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改善了中层干部的学历和年龄结构。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因私出国(境)管理、人事档案核查等管理要求。首次承办农业部部属“三院”处级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培训效果受到部人事劳动司和三院学员的高度评价。

(六)完善国际合作布局,全力支撑农业“走出去”

围绕农业“走出去”战略布局,与拉美、中亚、东亚有关国家建立了渔业科技合作关系,与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渔业科技合作成为双边农业合作的重要议题;向上级部门提交了《中国-东盟渔业科技合作总体思路》、《“一带一路”国家渔业重大科技合作创新需求》等一批重大专项建议;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在冷水性鱼类养殖和渔业资源养护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取得实质进展。国际培训迈上新台阶,首次实现由中短期培训到对外专业学位教育的重大突破,获批商务部、教育部渔业专业硕士项目;共承担10项国际培训任务,培训了来自35个国家的267名高级渔业技术和管理官员,在渔业科技“走出去”的同时,为履行国家承诺和国际责任做出重要贡献。

(七)推进重大基建项目,预算争取成绩喜人

加快重大基建项目立项与实施,黄海所国家级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立项,总投资近1.5亿元;东海所、黄海所2艘30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可研报告获批,并上报了初步设计。推动新增地块项目建设,东海所宁海基地、淡水中心扬中基地和长岛站南长山基地等3个建设项目立项,试验基地布局进一步完善。系统谋划南海渔业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与海南省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我院南繁种业基地策划迈出重要一步。科学编制全院首个“三年滚动”财政支出规划及三年修缮购置专项规划,在国家财政收入下行压力大的局面下,预算争取取得喜人成绩。2016年部门预算争取财政资金9.05亿元,其中人员经费比上年增加2483.98万元,增幅11.36%;重大设施运转费新增3个项目,比上年增加242万元。黑龙江所等6家单位获得以前年度离退休人员规范津补贴预算追加1100余万元,多年来离退休干部津补贴的老大难问题总体得到解决。争取救灾、搬迁等经费补助470万元,解决了有关单位的急需。强化预算执行进度,2015年全院预算执行进度“三院”排名第一,并获得农业部2014-2015年预算编报与执行工作考核二等奖。

(八)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不懈抓好理论学习,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强压力传导和廉政教育,开展“两个责任”落实情况督查并做到了所站全覆盖。坚持以服务为主线,扎实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综合运用纪检、巡视、审计、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大执纪监督问责力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促进规范化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切实做到厉行节约。在全院范围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积极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认真落实老干部两项待遇。

(九)狠抓工作措施落实,进一步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创新绩效管理实施方式,探索实施创新团队考核评价,绩效管理抓落实和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发挥。扎实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国家政策。2015年是我院接受各类审计、巡视及财务检查频次最多的一年,我院配合完成了国家审计署、科技部、农业部组织的多项审计和财务检查工作,扎实做好自查和整改工作,没有出现严重的违纪问题。同时,通过监督检查,进一步明确了政策界限,增强了法制纪律观念,提升了经费管理规范水平

2015年,全院上下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院系统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5年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二五”期间,我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一流院所,三个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第一,科研立项创历史新高。新上科研项目(课题)4700多项。新上项目合同经费25.25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5.8亿元,省部级项目经费12.3亿元,分别比“十一五”增长了88%、80%和58%。牵头获得我院第3个973项目,首次牵头支撑计划远洋和淡水两大领域重大项目,实现国家重大科研计划承担主体院所全覆盖;牵头农业行业科研专项9项,我院牵头数量占水产领域的60%,实现京外八所均有牵头。新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0项、经费6153万元,分别比“十一五”增长了1.2倍和1.3倍,首次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新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6项,项目总经费5383万元,分别比“十一五”增长了1.8倍和1.2倍。

第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院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3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第一完成单位2项,第二完成单位2项)。获得水产新品种14个。获得专利授权2095项,其中发明专利1048项,分别是“十一五”的5.3和6.5倍。取得软件著作权87项。发表学术论文67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超过1800篇,比“十一五”增长2.2倍,收录比例由“十一五”的10%提高到近27%,首次在《自然遗传》上发表论文2篇,填补了我院空白。出版专著123部。

全院注重学科体系的顶层设计和集成创新,认真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统筹实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项目争取、管理机制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等一体化工程,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行有序的渔业学科体系。务实推进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一流科研教学机构加强合作,我院在国际渔业科技合作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快速提升。以实施各级重大科研项目为主线,全院在资源环境、遗传育种、健康养殖、设施装备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主要有:一是南极磷虾开发利用研究取得显著突破,自主研发南极磷虾专用拖网、浅表层水平扩张网板和脱壳加工专用设备并进行海上生产试验;连续开展大规模南海渔业资源调查并发现新渔场,系统评估了鸢乌贼和中层鱼等经济物种资源量和年可捕量;全面开展了我国近海海区、河口和淡水流域资源评估和养护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建立了增殖放流生态容量模型。二是重要养殖品种基因组解析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完成鲤鱼、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序列精确解析和注释,绘制全球鲤鱼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筛选出半滑舌鳎性别决定特异性分子标记;系统构建家系选育、杂交育种、性别控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相结合的良种选育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一批新品种。三是贝藻综合养殖和生态工程化池塘养殖等取得突破,斑节对虾、拟穴青蟹等一批特色经济品种人工繁育进展显著;自主研发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和生产批准文号。四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艘电力推进拖网渔船,突破系统工程技术研制完成全新一代“六三”型深水网箱和铜合金网箱,研发构建了基于实时监控和精准投喂的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并规模化应用。

第三,支撑能力有效提升。唐启升院士等专家立足渔业发展全局开展战略研究,联合院内外力量积极向中央建言献策,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写入十八大报告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争取重大渔业政策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系统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科学应对蓬莱19-3油田溢油污染事故,为主管部门履行职责、为渔民争取损失补偿发挥了关键作用。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全力支撑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构建了覆盖全国21个省(区)、1700多家企业的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为“十二五”期间水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3.6%以上提供了重要保障。大力开展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研究,实现了中华鲟、达氏鲟全人工繁殖和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开辟了珍稀水生动物保护新途径。深入推进院地院企合作,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加快水产良种良法推广,培训渔民超过 15.4万人次,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走出去”为1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训了近千名高级水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

第四,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平台实现新突破,获批1个国家实验室和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增国际参考实验室2个,省部级科技平台22个,科技平台体系补齐了国家级科技平台这个短板;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共建了8个国际合作研究实体和平台。人事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获得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批共22个,遴选产生32名新一届院首席科学家,院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和中青年拔尖人才分别达到22个和26名,院首席科学家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实施效果初步显现。财政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财政拨款收入37.49亿元,较“十一五”增长68%;基本支出财政拨款15.22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倍。2015年末人均基本支出财政拨款8.54万元,较2010年增长1.2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基本建设立项投资12.7亿元,落实资金6.3亿元,分别较“十一五”增长188%和86%,科学调查船和种质资源库两个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一批科研大楼和中试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所站面貌焕然一新。全院新增具有产权土地538亩,院所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同志们!“十二五”我院各项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这是中央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和国家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的结果,是农业部正确领导、相关司局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院党组,向上级部门、向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5年的工作,全院上下围绕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工作目标,围绕我院中长期发展重点任务,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共谋良策,合力推进,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全面试行绩效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科技人员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坚持产业导向。围绕产业需求,在资源养护、健康养殖、种质提升、节能增效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强化环境监测、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等技术支撑工作,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全方位支撑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切实履行我院渔业科技“国家队”责任。三是坚持顶层设计。强化战略研究,把握规划编制先导权,围绕科研、基本建设等重大项目争取,加强院内统筹和整体布局,落实“全院一盘棋”,有效实现全院“十二五”获得高位支持。四是坚持人才引领。启动实施“5511人才工程”,科学布局、分类施策、立体推进,初步形成了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首席科学家领衔、中青年拔尖人才和百名科技英才为中坚、青年科技人员为骨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员队伍,人才强院战略落地见效。五是坚持开放办院。全方位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和对外援助,提升基础和前沿研究水平,支撑国家对外战略,扩大我院国际影响力;深入推进院地院企合作,面向渔业主战场广泛开展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六是坚持夯实基础。抓住国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有利机遇,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改善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科研设施运转等基础条件,不断夯实院所发展的条件基础。

二、牢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推进“十三五”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渔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对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充分认识全院发展存在的问题,厚植优势、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全面跨越发展,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准确把握我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农业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院全面建成“一流院所、三个基地”的冲刺阶段。综合来看,“十三五”时期仍然是全院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中央“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四化同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八大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美好蓝图为水生生态和资源保护赋予了新内涵,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要求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与建设现代渔业指明了方向。十八大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行动路线图的逐渐清晰,也为渔业走出去与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开辟了新天地。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为加强渔业科技创新明确了目标。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深水区,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做出部署,提出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等与科研机构密切相关的目标任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也明显加快,此前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为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式,瞄准国家需求与行业发展组织重大项目明确了目标。

第三,渔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和现代渔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强化渔业科技支撑提出了要求。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会议,从顶层设计的高度首次把海洋渔业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渔业发展思路实现重大调整,从“以养为主”转向“生态优先、以养为主,养殖、增殖、捕捞、加工、休闲协调发展”,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新时期,渔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发展从更多依靠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加工流通、增殖和休闲渔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生产方式由注重保障有效供给向“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转变,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等综合效益;发展路径从更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资源高效利用和设施装备提升转变。随着政策、投入等要素驱动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支撑的倚重将越来越大。

在充分认识“十二五”成绩、客观分析“十三五”形势的同时,必须看到,全院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重点表现在:一是体制矛盾突出,机制不活。长期困扰院所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全院改革、稳定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全院一盘棋”战略与整体布局的落实有待深化,以创新思维提升运行机制与效率的办法仍然较少。二是创新实力不强,优势弱化。全院科研实力尚未与经费增长同步提升,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把握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依旧弱势,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依然落后,激烈竞争中部分重要领域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引领渔业发展、带动渔民致富的重大成果依然较少。三是高端人才紧缺,后继乏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性失衡突显,高端人才尤其是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学家依旧匮乏,中青年拔尖人才依然不足,定向引智工作未取得突破。四是基础保障不足,意识不够。科研保障水平亟待提高,科研试验基地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财政经费基本支出保障能力和基础设施运行费支撑能力仍然不足,新时期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和推进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营造全院创新发展和创先争优氛围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正视差距和不足,深入研究,科学谋划,找准突破口,在“十三五”发展中努力解决。

(二)深刻领会“十三五”我院全面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

当前,渔业科技发展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谋划“十三五”工作,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下的渔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全院“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一个中心任务、坚定一贯发展方针、突出一条工作主线。

我院“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农业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建设“一流院所、三个基地”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与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作为中心任务,以“坚持产业导向,突出自主创新,加强推广应用,促进和谐发展”中长期发展方针为指引,突出“改革创新,顶天立地,人才优先,协同发展”的工作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推动“科学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四大体系建设创新升级,加快推进全面跨越发展,为现代渔业建设发挥强大的科技支撑、引领和保障作用。

改革创新,就是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强化全院竞争意识,不断提高院所管理效率,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解决涉及院所发展的根本问题,全面提高保障院所快速发展的软实力。

顶天立地,就是在坚持科研为本、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既要放眼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又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研发促进效能提升的共性技术并着力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人才优先,就是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更加重视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科研团队的能力提升,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强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力促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协同发展,就是更加突出“全院一盘棋”战略思想,更加强调学科、条件和平台等重大资源的集成优势,充分利用所际间、院内外和国内外的优势资源,通过广泛开展联合协作与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全院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坚持好一个中心任务、一贯发展方针、一条工作主线的基础上,院属各单位以及院机关各部门要加强工作谋划、加快工作部署、加速工作落实,全面推进全院“十三五”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深化改革与创新机制相互促进。在积极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及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创新领导班子建设、院所运行管理、人才考核评价、成果产出激励等基础性制度安排与发展机制,不断增强改革创新动力,为全面建成“一流院所、三个基地”奠定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是自主创新与联合协作有机结合。主动适应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强化符合我院布局特色的学术集成与资源集约,在形成高效整体合力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继续贯彻落实“全院一盘棋”的战略思想,全面加强内引外联的工作力度,推进国家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三是产业支撑与成果转化统筹兼顾。不断增强技术支撑的方向性和系统性,在有针对性地提高支撑行业管理、科技引领、技术推广等公益服务能力的同时,主动适应技术创新主体向企业转移的趋势,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强化技术成果产出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市场导向。

四是战略谋划与争取支持协调统一。更加注重事关全院发展和所站实力提升的重大事项与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通过不断提高战略谋划能力和完善全院决策机制,不断增强财政与条件综合保障能力,有效提高争取国家支持和行业投入的力度与水平。

五是加强管理与文化建设同步推进。持续抓好“两个责任”的不断落实和“三严三实”的教育引导,在坚持规范管理、严格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文化建设,维护唯实、求真、创新、和谐的院风,弘扬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

三、扎实做好2016年工作,确保“十三五”发展开好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全院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部“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思路,按照我院“改革创新,顶天立地,人才优先,协同发展”的工作主线,强化工作作风,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充分考虑“十三五”时期我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紧扣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主旋律,上半年编制完成《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做好《规划》的宣贯,推动规划任务落实。按照中央和农业部部署,抓好事业单位分类、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等改革工作。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在国家政策制度框架下,围绕人才引进与培养、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有利于补齐短板、增强活力的改革措施。鼓励各单位探索机制创新,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战略突破,带动全院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在学委会学科指导的基础上,成立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智库建设、专家咨询的作用,不断提高全院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二)坚持以战略谋划引领科研立项和产出。把握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机遇,总结分析近期国家科技计划改革进展与最新动态,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级“十三五”规划与重大战略研究,重点跟踪农业科技、渔业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长期性基础性专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等稳定性项目支持,争取扩大份额。努力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竞争性项目,依托国家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重点龙头企业,全力加强蓝色粮仓和淡水生物产业等重点专项设计,以生物种业、深蓝渔业、南海渔业、南极磷虾等重大战略方向为争取重点,力争重点突破。坚持以“十二五”重点科研任务为主线,加强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坚持“全院一盘棋”,努力提升全院科研产出质量和水平,切实提高重大奖励申报成功率。

(三)深入贯彻人才强院发展战略。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机制,全面推进有利于科技人才集聚和成长的政策环境,破除人才成长障碍,激发人才活力和潜能,扎实细致做好人才工作。坚持不懈地推进“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和高端人才海外深造计划,加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科技领军人才等优秀人才推荐工作。着力加强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建设,促进科研人员协作创新。深入落实《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暂行办法》,细化业绩和成果的分类评价条件,强化引导作用。做好首席科学家中期考核工作。制定院培训管理办法。拓展研究生招生渠道,提升院研究生中心基础教育能力,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四)全面提升学科、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平台为载体,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提升学术集成与创新水平。进一步发挥院学术委员会“学术核心”作用和10个学科委员会的支撑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巩固优势、强化特色、培育新兴学科,整体提升全院学科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全院科技平台体系,持续推进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的建设,为争取“基地和人才专项”奠定基础;组织遴选首批院“科学研究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学术品牌。加大科研条件建设,积极参与农业部建设规划编制,加快落实现有规划项目。重点谋划通州院区建设项目,推进调查船、种质资源库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围绕渔业区域和重点建设领域,科学布局试验基地。

(五)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科技人员奖励制度,改进考评机制,激发单位和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院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和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发布我院和渔业相关单位科技成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大成果宣传力度,有效连接科技成果供体、媒体、受体和融资联合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继续实施“122推广工程”,开展水产种业推广示范专项提升行动,加快节能、绿色、现代化技术的产业化,服务渔业转型升级。深化和拓展院地、院企合作,强化需求导向,加强项目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六)面向国家战略和自身发展布局国际合作。围绕国家渔业科技重大战略需求和全院“国际一流水产科研机构”建设目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谋划渔业科技全球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通过“中墨渔业科技合作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促进我院与拉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渔业科技合作。深化与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爱尔兰等国家渔业科技机构的长期、实质性合作,引进国际渔业科技资源与专家,弥补自身研发能力短板。推动我院与FAO等国际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举办和参与水产科技论坛等重要国际学术活动,加强高端国际人才培养,提升涉渔国际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能力。积极争取渔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在国际渔业科技领域抢占有利地形,增强我院在国际交流舞台的话语权。

(七)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贯彻实施《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管理办法》、《院干部交流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和《院干部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选人用人工作机制,完善干部培养锻炼措施,不断提升干部素质能力,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院所管理水平。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严格执行干部任前审查制度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及核实、档案核查、因私出国(境)核查、企业社团兼职清查、裸官清查等“一报告五核查”工作,为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八)稳步提高财务和资产管理保障能力。围绕院年度中心工作任务,坚持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方向,重点做好全院2017-2019年支出规划滚动调整和2017年部门预算编制、2016年预算执行监督和结转结余资金清理、财务制度修订、业务培训和财务信息化等工作。积极配合各类审计监督检查,持续提高全院财力保障和财会服务能力。加强全院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掌握资产的存量、分布和使用情况,优化资产动态管理,健全有效监管体系。搭建大型仪器设备网络管理平台,建立适合院情的开放共享机制。

(九)统筹推进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党中央和农业部党组的有关部署,坚持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强化“两个责任”落实,巩固和扩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持续改进作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加大院内审计和巡视力度,重点抽查各单位整改落实情况,严肃执纪问责,为完成科研中心任务保驾护航。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创新文化建设,结合建党95周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激发全院广大职工爱国爱院热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发挥工青妇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提升全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重视离退休工作,切实为离退休干部职工办实事,丰富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促进院所和谐发展。

同志们,我院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三五”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认真按照农业部党组的部署,贯彻落实张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为如期实现“一流院所、三个基地”的中长期发展总目标打牢基础,为我国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春节就要到了,我代表院班子,向在座的各位,向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网站名称加版权信息 中国-西安博达软件 邮政编码:710065
E-mail:webmaster@xxx.com 备案序号:陕ICP备1234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