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国际渔业>>正文

韩国渔业增殖放流的发展与措施
2008-05-07 00:00:00  来源:

保护日渐枯竭的渔业资源,是全世界所有海洋江河沿岸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增殖放流作为恢复渔业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已经发挥了有目共睹的巨大作用。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增殖放流过程中,受体制、技术和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限制,都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把韩国目前的增殖放流状况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韩国的渔业资源放流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当时是在江原道放流了大马哈鱼,这可以看作是韩国的第一次增殖放流活动。其后,随着渔业水产资源的变化情况,韩国的水产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以及民间机构陆续开始放流新的品种。1986年,韩国政府开始把水产资源增殖放流当作一项正式的产业扶持发展。因此,韩国的水产种苗生产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韩国,首先进行种苗生产的是鲍鱼,最早利用自然界中的亲鱼获得受精卵并培育出种苗的是牙鲆。

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

目前,韩国重点放流的水产种苗,共有38个品种,其中鱼类品种29个,占全部放流种苗的76%。其余的放流品种有三疣梭子蟹、对虾等甲壳类,以及新兴的鲍鱼和海参等。在放流的鱼类品种中,海水鱼类有牙鲆、黑石鲷、点(虎河豚)、马面等22个鱼种,淡水鱼类有鲤鱼、鲫鱼、鲶鱼等7个鱼种,而牙鲆、鲷类、许氏平鲉等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养殖鱼种又是重点放流对象。

重点放流种苗的发展历程

大马哈鱼放流韩国最早放流的鱼种是大马哈鱼,已有40多年的放流历史。每年10月份左右,韩国的内水面试验场都会捕捞回归到母亲河的大马哈鱼亲体,并人工采卵,孵化后养殖4个月~5个月,在次年的3月份体长达到4厘米~5厘米时,再放回大海。

长期以来,韩国通过在东海岸人工孵化和放流大马哈鱼,对保护韩国海域的生态环境和恢复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据有关统计资料,韩国的大马哈鱼回归率,最低时仅0.06%,最高时才1.57%,与投入相比其放流效果远未达到期望值。

韩国大马哈鱼资源减少的原因之一是水温变化。自2000年以来,韩国东海岸的水温基本保持在15℃~16℃,高于适合大马哈鱼洄游的水温11℃~12℃。持续的高温阻止了大马哈鱼的回归之旅。

另一个原因在韩国国内。大马哈鱼回归时经过的港口渔船众多,声音嘈杂,以及油污浮散等原因,也影响了大马哈鱼的回归。所以,虽然大马哈鱼的回归率曾创下超过1%的纪录,但在2000年就已降至0.1%,2006年甚至降至0.08%,亲鱼捕捞量仅为1.1621万条。

鳕鱼放流 韩国较早发展养殖的另一个鱼种是鳕鱼。1943年,韩国的鳕鱼产量达到2万吨,但此后资源量就逐渐减少。韩国对鳕鱼的增殖放流始于1981年,到2007年累计放流55.02亿万粒鳕鱼受精卵。目前韩国鳕鱼的资源量和捕捞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韩国倡导并实施鳕鱼放流的民间机构认为,鳕鱼资源之所以能得到良好恢复,最重要的原因是每年实施的受精卵放流。但是专家却认为,由于明太鱼和鲱鱼之间发生了饵料竞争,这两个鱼种的资源减少,鳕鱼才借此良机,资源量大量增加。

近年来,韩国已能生产大量的鳕鱼幼鱼,但是对鳕鱼幼鱼的室内养殖生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提高。适合鳕鱼的栖息水温为5℃~12℃,栖息海域为水深20米~500米,而且鳕鱼必须在至少保持17℃的情况下才不会死亡,所以在夏季,当水温上升至28℃时,就得使用冷却机降温,这就给投放饲料造成很大困难,同时还需要大量观察。关于大小,1年生鳕鱼体长20厘米~27厘米,两年生体长30厘米~48厘米,5年生80厘米。鳕鱼的一次产卵量根据个体有所不同,大体上为100万粒~200万粒。

对虾和三疣梭子蟹放流 韩国于1992年5月首次对对虾和三疣梭子蟹进行放流,但截至目前,对虾和三疣梭子蟹、河蟹等甲壳类的放流规模还远远小于鱼类,并主要在韩国的西海岸实施。

1994年至1997年底,韩国水产科学院曾对对虾进行过系统的放流效果分析。结论为放流后的资源量比放流前增加了3倍。对三疣梭子蟹和河蟹,在1997年之前,尚未进行过正式的放流效果分析。不过近年来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西海(即黄海)海域内的三疣梭子蟹资源量有恢复的趋势。

鲍鱼和海参放流 1976年,韩国首次放流鲍鱼的幼贝。而从1998年开始,韩国各地方政府在沿岸的暗礁地带和鱼礁附近以及一些村庄渔场内,重点撒播鲍鱼、海参等定着性水产种苗,并且逐年扩大规模。通过撒播鲍鱼和海参种苗,不仅养护了资源,增加了生产量,同时也成为渔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按照规定,韩国的海参放流在每年的4月份~5月份、10月份~11月份两个时间段进行,放流海参全长3厘米左右。因为海参在水温达20度以上时就开始进入夏眠,所以适当的放流应在水温低于20度时进行。

海参的放流方法,一般都是放流人员乘船到达放流地点,然后在海上撒播种苗即可,至于大部分种苗到达海底后能否顺利成长,或者在到达海底前是否已成为其他生物的饵料,都不得而知,因此,业界人士呼吁,放流海参最好最保险的方法应是让潜水员或海女用网把海参送到最合适的地点。

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对策

尽管韩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放流大量种苗,同时积极开展建设人工渔礁、海中林、海洋牧场等工作,但是,由于放流工作体制中的诸多不足,如后续管理不到位、经费浪费、选择的种苗不优良、不考虑海域特征随意放流等原因,导致韩国增殖放流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养殖种苗投放数量问题 大量放流对各种群造成了影响,如香鱼的冷水病,牙鲆的贫血病。而大马哈鱼的数量虽然增多,但是有生存能力的群体数量却至少减少了50%。

放流种苗质量问题 对于种苗是否健康,目前韩国还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虽然尚未发生因种苗放流导致细菌或病毒传播的事件,但是因移植导致病毒增加以及畸形鱼类增多的事件却为数不少。

沿岸环境是否适合鱼类生存问题 沿岸环境各有特性,韩国西海南部海域和东海南部海域作为寒流和暖流的交叉水域,自古以来就是固有鱼种的产卵场和栖息地。所以专家认为,如果再在这种产卵场放流许氏平鲉等食鱼性鱼类毫无意义。如果不考虑该水域的食物链状况而随意放流,也将引发问题。而即使相同的鱼种,在不同海域放流时,也要进行充分的考证。

对放流效果的调查方式不够科学 目前在韩国所采取的调查方式还主要是对渔民就混获率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所以虽然现在韩国每年对放流的投入都超过50亿韩元,但是因为没有科学的立体的调查分析,放流效果仍然不尽人意。

只顾眼前利益的盲目放流 由于没有对放流进行科学系统的调查,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放流政策,所以目前韩国各地重点放流的鱼种,基本都是一些能够让渔民快速收益的高级鱼种,结果使沿岸生态单一化。而不加区分的引进外来鱼种,导致了土产鱼种的灭亡。另外,放流一些价格便宜但是质量却不好的鱼种,也加速了韩国沿岸鱼种的遗传基因劣性化。

韩国内陆水域内的幼鱼放流也只限于一些特殊鱼种,目前在国内河流放流的鱼种主要有鲤鱼、鲫鱼、鲻鱼和日本鳗鲡等。

外来鱼种和杂交鱼种的放流,使传统鱼种陷入绝境。韩国从1970年就开始放流外来青蛙种类,但因当时没有考虑到本土河流的生态环境,结果给生态造成了威胁。鲤鱼和香鱼杂交后的鱼种,因比本土鲤鱼和香鱼的生长力和繁殖力更旺盛,所以不断放流,结果导致韩国的河流或水库内已经很难再见到土著鲤鱼的影子,其他土著鱼种也面临相同的境遇。

实施购买种苗放流的体制不健全 关于放流水产种苗的购买程序,目前韩国实行的是网络竞标的方式,虽然以活生生的水产种苗为标的,但仍然采用最低价中标的方式,结果优良品种落选,而一些价格便宜但质量低劣的种苗却中标,导致一些地方放流的都是劣质鱼种。

渔民的意识亟待提高 一些渔民利用非法渔具捕捞放流的幼鱼,甚至有人将捕捞的幼鱼卖给网箱养殖户。

针对以上所述的种种问题,韩国的政府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和民间从业人员正在加强配合,为发展韩国养殖业,不断探索新的制度和措施。

改进放流方式,提高对放流效果调查的准确性 从2007年开始,韩国水产科学院将利用多种标志放流的方式,通过计测自然种苗和放流种苗的混获率和回收率,来调查放流效果。同时,还计划利用小卫星DNA(MicroSatelliteDNA)的方法,进行亲子鉴别,分析各群体间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并实行钢索(Wrie)标志法等先进的标志方法,以使调查结果准确性达到最大化。另外,从2007年开始,韩国还将对许氏平鲉、牙鲆、鲍鱼、钉螺等4个品种首先进行第一阶段的效果调查。

做好对放流条件的基础性调查 针对韩国各海域的不同特征,专家呼吁,在布局整体的放流工作时,要充分掌握各海域的海底地形和岩盘分布情况,当务之急就是要对海底情况进行全面的基础性调查,加强生态研究和监测力度。

加强制度改善 为了能够保证放流优良品种,2007年1月份,当时的韩国海洋水产部制定了购买放流品种施行方针,对确定种苗销售厂家的方法、申请养殖亲鱼、对亲鱼和幼体事先进行疾病检查、确定各鱼种的放流时间等问题都做出了规定。通过这些规定,可以促进放流优良品种,力争在合适的时间和水域放流合适的鱼种,以使放流效果最大化。

提高渔民的资源养护意识 专家认为,除了对滥捕滥获行为进行制止和罚款的同时,必须要转变渔民的认识。通过调查得知,如果渔民当年不捕捞幼鱼,第二年的渔获量就会增加20倍~100倍。所以目前在韩国要求实行休渔制的呼声颇高。


上一条:喀麦隆政府鼓励发展水产养殖和畜牧业
下一条:俄限制外资进入能源渔业等42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