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国际渔业>>正文

发展中的缅甸渔业
2008-07-28 00:00:00  来源:

自然条件优越渔业资源丰富

缅甸位于亚洲中南半岛,北部与中国相邻,是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

缅甸多山多河,境内河流密布,地势北高南低,江河水由北向南流入海中,在沿岸海域形成了广阔的渔场。境内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钦敦河以及锡唐河分别流入莫塔马湾和安达曼海,从内陆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有机物质,使得河口地区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缅甸的海洋渔场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北部孟加拉湾的若开邦,海底坡度较大,地势陡峭,水深流急,加上来自河流的养份,是进行围网、流刺网、钓等作业的良好渔场;伊洛瓦底江入海处的三角洲一带渔业也较发达,尤其是流网和围网渔业,近些年单拖作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南部海岸,特别是丹老群岛和土瓦湾近海水域,水深不超过90米,有风浪时海水的上层和底层迅速交汇,底层的养份能很快补充到海面上来,再加上陆地上大量的营养物质顺流而下,成就了缅甸产量最高的渔场,这里大多是小灯围、流刺网和潜水捕捞作业。

由于缅甸沿海地区属于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没有冰冻期,除每年5月-9月是雨季,多西南风,当地渔船(竹排)因抗风浪能力低无法出海作业外,一般生产时间从9月底开始出海至翌年4月底,11月-12月为生产旺季。

除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外,在缅甸的内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从沿岸地区的5000毫米至中部干燥带的770毫米,充沛的降雨量为缅甸发展淡水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排名年年推进产量节节攀升

作为发展中国家,缅甸2000年的GDP估计为58亿美元。2002年缅甸的人口估计为4890万,约有200万人从事捕捞作业,人均水产品消费量21.04公斤,占蛋白质总吸取量的60%~70%。在为国家创汇收入方面,缅甸水产业所做的贡献仅次于农业和林业,排在第三位。

近年来,缅甸的捕捞渔业和养殖渔业总产量双双呈上升趋势:1980年58万吨;2000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超过了119万吨,2005年突破200万吨大关,总产量接近222万吨。从2001年到2005年的五年时间,缅甸渔业的产量就翻了一番。

就捕捞渔业而言,缅甸的产量在世界排名上更是呈逐步上升趋势。本世纪以来,缅甸的捕捞量在世界的排名每年推进一位,2001年时缅甸全年的渔获量排名为世界第17位,到了2005年便升至第13位。其淡水捕捞产量从1996年的接近14.7万吨增至2000年的19.6万吨,2005年达到53.867万吨。缅甸的海洋捕捞量1996年还不到45.6万吨,2002年就超过了102.9万吨,2005年突破120万吨。

和捕捞渔业一样,缅甸的养殖渔业也是一直呈攀升态势,从1980年的仅2790吨增至2001年的12万吨,2003年在2001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25万吨,2005年又增加了几乎近一倍达到47.5万吨。

海洋资源富饶增值潜力巨大

海洋渔业资源

缅甸沿海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海洋渔业资源富饶,海域鱼类品种繁多,主要有羽鳃鲐、沙丁鱼、鲳鱼、鲥鱼、石首鱼、黄姑鱼、白姑鱼、鳓鱼、马鲛鱼、笛鲷、石斑鱼、墨鱼、带鱼、海鳗、鲶鱼、蛇鲻、金线鱼、对虾、蟹类、海参等。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缅甸海域资源量估计为154万吨,其中近岸和孟加拉湾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22吨,资源量为78万吨,可捕量为31万吨,实际捕捞18万吨;底层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7吨,资源量为70多万吨。20世纪90年代的海洋渔业资源评估表明,中上层鱼类资源为97.5万吨,主要由沙丁鱼、羽鳃鲐、竹荚鱼等所组成;底层资源评估调查得出平均潜在量为550万吨,主要有日本金线鱼、印度马鲅等;估计年对虾资源量为1.3万吨;年深海资源估计约6700吨,主要品种为鲨鱼、虾和龙虾。

海洋捕捞渔业类型

海洋捕捞渔业在缅甸的渔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为沿近海渔业和外海渔业两种。

沿近海渔业指主要在辽阔的潮间带海区至离岸5海里(北部海区)或离岸10海里(南部海区)的浅海区作业,通常使用近海围网、流网、刺网以及诸如钓具、袋网、敷网、电网、陷阱网、墙张网和捞网等渔具。

外海渔业是指在沿近海渔业作业向外延伸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内的作业,主要使用围网和拖网。

目前,缅甸的近海渔业,特别是在沿岸的作业所占份额正在缩小,而外海作业的比重则在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缅甸沿近海渔业约占海洋渔业总产量的90%,外海渔业仅占10%左右,而2000年-2001年沿近海渔业占海洋渔业总渔获量的37%,而外海渔业却上升至63%。

主要作业渔场

缅甸海域从北面的孟加拉湾至南面的泰国出海口分为三个渔场:

(1)实兑以南的南部渔场:大多是沙质地,由于该渔场于5月-9月处于雨季,季风较强,附近岛屿又少,不便就地避风,只能在10月至翌年3月间作业,以虾类和石斑鱼为主。拖网渔船主要在近海捕捞短角新对虾和独角新对虾,沿岸个体渔民则以斑节对虾、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为主要捕捞对象。

(2)勃固以南的中部渔场:属于仰光河口渔场,底部稍倾,泥沙底,是理想的生产渔场,以捕捞鲳鱼、舌鳎科为主,也捕捞墨鱼、带鱼等。大部分渔船作业水深为30米~50米,而单拖渔船因国家有规定必须在传统作业海区以外(50米以外)作业。

(3)土瓦以南的南部渔场:岛屿礁石众多,有较多避风港,可全年生产。以岩龙虾、蟹类资源为主,还捕捞石首鱼、黄姑鱼等。

渔船与作业方式

2003年缅甸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缅甸全国拥有海洋渔业生产船30239艘,其中外海拖网渔船和围网渔船1999艘,船长一般在30米以上;沿近海动力和无动力渔船28240艘。船长一般在30米以下。渔船多为木质,也有一些是竹排渔船。近十年来,缅甸外海的渔船有所增加,而近海渔船则在减少。

缅甸海洋渔业的作业方式主要是拖网、围网、流刺网、定置张网、鱿钓、笼壶等。定置张网的渔场主要集中在中部水深50米左右的海区,捕捞对象以近底层鱼类为主。这种定置张网渔船是一种竹排渔船,由木质机动运鱼渔船拖至作业海区进行定置张网作业,竹排与竹排成一字型,两竹排之间留一个空间放网。机动运鱼渔船长约20米,宽5米,主机动率约为88.2千瓦,每次约拖15只竹排。

缅甸的拖网船大多数集中在两个基地并分别在不同的海域作业:以仰光为基地的拖网船主要在缅甸西南部伊洛瓦底省外海的安达曼海作业;以缅甸东南部的土瓦岛和墨吉岛为基地的拖网渔船,主要在德林达伊省外的安达曼海作业。在以上两个渔场作业的拖网渔船数占拖网总船数的80%以上,其他拖网渔船则大多在有待开发的孟加拉湾西部水域作业。缅甸的拖网船为木质机动单拖渔船,船长大多在25米-30米,主机动力约为294千瓦-367.5千瓦,设备十分简陋。单拖渔船一网次拖曳3小时,一昼夜投网7次,拖速3节-4节。拖网船的渔期从9月至翌年5月,6月-8月是雨季为休渔期。

围网渔船以缅甸中部的仰光河口附近一带水深在30米-50米左右的海域为主要作业区,以鲥鱼、黑鲳鱼等集群性鱼类为捕捞对象,作业只能在12月至翌年4月的旱季进行。这类木质渔船一般长约25米-30米,宽5.6米-6.0米,吃水为3.0米-3.6米,总吨位100吨左右,围网渔具长500米、高度90米左右,网衣全部是锦纶网片,以手工拉网为主。

流刺网是缅甸主要的传统渔法,由于渔具和渔法简单而世代相传。流刺网作业成本低,加上所捕鱼类个体大,规格一致,质量和鲜度又好,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危害不大。流刺网渔船主要在伊洛瓦底江口外海和莫塔马湾一带水域作业。

内陆水域辽阔丰饶 淡水渔业有待发展

缅甸有辽阔的内陆水域,其中四季不枯竭的水域128万公顷,雨季期间淹没水区600万公顷。漫长的河流是发展淡水渔业的理想之处,每当雨季,山洪爆发水位增高,有利于多种鱼类洄游和繁殖。除萨尔温江流过急外,缅甸其他主要河流都有利于淡水渔业的发展。此外,在河流泛滥线内的低洼地区是河鱼的繁殖场和索饵场。红树林地区也是洄游鱼类的育肥场,是咸淡水鱼类的理想栖息地。丰富的资源使淡水渔业在缅甸水产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年产量持续呈上升之势,已成为内陆渔业居民摄取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缅甸淡水渔业分为三大类:

(1)泛滥平原:是指在季风期间和接近季风末期,大量降水引起主要河系极其支流洪水泛滥淹没大部分三角洲地区时从事的渔业。每当季风末期,降雨量减少,洪水开始减退,就到了缅甸的水稻种植季节,也正是从事泛滥平原渔业的最佳季节。许多陷入这些集水区的鱼类,本能地随着减退的洪水返回小湾、支流和河流,渔民就沿着退却的洪水水道在适当的地点采用竹鱼栅和定置网具捕鱼。由于这种渔法有利可图,已成为缅甸重要的内陆渔法。

(2)租赁渔业:指在溪流和各种集水区进行的捕捞作业。租赁渔业属于季节性渔业,通过租赁协议在一定的时间内分配给有意经营者,由渔业部征收税金。

(3)开放渔业:指向捕鱼者发放捕鱼许可证供其在小溪、河流和湖泊等永久性水体经营的渔业。

缅甸淡水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有鲤科鱼类、鲶鱼和鲈鱼等。

水产养殖正在起步 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缅甸的淡水养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是养殖罗非鱼、毛足鲈和鲤鱼,但由于受到经济和技术方面一些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不理想。为使水产养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缅甸渔业部推荐养殖者集中养殖几种高档的鲤科鱼类,如南亚野鲮、印鲮和喀拉鲃、鳙等。目前缅甸记录在册的淡水鱼类养殖池塘约有4.54万公顷。

在缅甸沿海的海水鱼类中,资源丰富又较受青睐的当地品种是尖吻鲈和其他鮨科鱼类(大多数是石斑鱼)。由于出口需求的增加,尖吻鲈和鮨科鱼类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已开始在适当区域养殖这些品种。

缅甸的尖吻鲈养殖是利用野生鱼苗在咸淡水池塘中进行的,这种实践已进行多年,但是由于技术不完善和投饵方式存在问题,因此没有达到商业水平。虽然沿海有丰富的尖吻鲈鱼苗,但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尖吻鲈的养殖,缅甸政府仍然允许从国外引进该鱼种苗。在德林达依省的勃路已有一批规格0.4公顷的小土池,用于小规模的尖吻鲈养殖。

目前缅甸正在Myeik和KyumSu进行商业规模的鮨科鱼类网箱养殖。使用的浮式网箱(3×3×3立方米)约有300个-350个。最常见的养殖品种有斜带石斑鱼和巨石斑鱼。每年的5月到11月从野外采集鱼苗,从放养到养成上市一般需要3个月-12个月。上市规格有两种:一种是0.3千克-1千克,另一种是1千克以上。

另外在在若开邦的丹兑和古亚也建有鮨科鱼类养殖场。若开邦的养殖场最常见的养殖品种是斜带石斑鱼,放养从附近水体采集到的各种规格的鱼苗。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在达到了一定规格后再运到养成养殖场,其中一些体形大的个体则直接出售或供出口。

虾类养殖主要在北部的皎漂附近,采用传统纳苗养殖法。养殖场的池塘筑在岸边,分为两部分。四周用堤隔开,涨潮时海水可以流入,带来大量天然饵料。把2厘米仔虾放入10米×10米水泥池饲养2个月,并喂以碎鱼肉和幼蛤,约长至5厘米时移至养殖池饲养,投放些饲料,以补充饲料的不足,养殖8个月时,体长能达到22厘米、体重90克。

罗氏沼虾采用半精养方式。养殖塘内的浮游植物等有机物靠施粪便培养。有时还补充天然饲料或粗谷物。沼虾苗的放养密度为每公顷3万尾以上。

缅甸是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东南亚渔业开发中心(SEAFDEC)和东南亚联盟(ASEAN)的成员国。上述三个组织在地区的渔业发展和相关领域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互相协调与合作。这些组织中其他成员国及FAO所提供的援助及宝贵的经验,对缅甸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与这些区域性组织合作,缅甸政府将在养殖者中推广各种水产养殖技术。可以预期,在政府和私营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不久的将来,缅甸的海水养殖业将取得快速发展。


上一条:2008年泰国虾产品出口:对美国申诉案胜诉的影响
下一条:法国约80亿只牡蛎疑因感染病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