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院所新闻>>正文

我院11个科技基础性工作、社会公益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2006-09-22 00:00:00  来源:

由我院主持的2个科技基础性工作、9个社会公益研究项目在一个月内分两批全部通过验收。其中7个项目于2004年7月1~2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了验收会,4个项目于7月20日在上海召开了验收会。

这两次验收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我院赵法箴院士主持验收,专家组成员包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水库渔业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及我院的相关专家,此外还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的相关专家。

验收专家对照各项目任务书的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听取了项目执行情况汇报,认真审阅了课题组提交的所有验收资料,并进行了质疑和讨论。专家组认为各个项目提供的资料齐全,数据可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合理安排使用,全部按考核指标完成了计划目标和任务,许多项目还超额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一致同意各个项目通过验收。

通过验收的项目中,除1个是2002年的项目计划外,其他10个全部是1999年至2001年间下达的项目计划。两个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1999DEA10004)”和“我国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及网络建设(2000DEA30014)”工作上进行了有效衔接,这两个项目对我国主要水产养殖生物进行系统地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并保存了58种海淡水鱼、虾、贝等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系统测定了这些品种的各类指标参数;制定了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分类编码标准和一些重要海水物种的种质标准;建立了形态与生态、生理、生化与遗传参数、养殖技术与种质保存、产量统计、环境与分布等系列数据库,收录了3872个水生生物种类的基本数据;建立了“中国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网站,提供了我国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

“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与配额管理技术研究(2000DIB50176)”、“共管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与管理措施的研究(2000DIA50022)”、“黑龙江水系界江界河界湖渔业资源调查(2000DIB50183)”、“我国沿海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和影响评价(2001DIA10014)”、“重要海洋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生态系重建对策(2001DIBI0082)”和“重点渔业水域生物资源动态监测(2002————)”等项目的开展,针对我国沿海重要渔业水域及共管海洋渔业水域、界江、界河的渔业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等进行了重点调查和监测,建立了相关渔业资源数据库;研究和探索科学、合理的资源调查与评估技术模式,为与邻国开展双边渔业谈判和实施渔业协定以及我国海洋渔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长江鲟鱼类物种保护技术研究(2000DIB50177)”对长江鲟鱼类生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查确定了2个产卵区,提出了中华鲟产卵场的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和改进了适用的超声波遥测技术,建立了中华鲟标志放流技术和人工增殖效果评价技术,以及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和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

“微生物对海水网箱与池塘养殖环境的修复研究(2000DIB50175)”系统研究了在有益微生物调控及非调控条件下,养殖虾塘的各种生态环境要素动态变化特征及主要污染物的负载状况,提出了一套以微生物为主的池塘养殖环境调控及修复技术,应用推广效果良好;对南海大亚湾大鹏澳海水网箱养殖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评价,掌握该水域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原因,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及网箱养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值;建立了以有机污染物为控制指标的养殖容量限制分析模式和以溶解氧为限制因子的养殖容量分析模式。

“盐碱地水产生态养殖示范研究(2001DIA50046)”项目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盐碱水体,集成了水质改良调控和养殖等技术,对水体进行综合改造,建立了以南美白对虾为主,罗非鱼、梭鱼、斑节对虾、三疣梭子蟹等优良品种为辅的盐碱地多元化养殖模式,成功进行了规模化养殖示范,在周边地区带动推广了盐碱地水产生态养殖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组对以上项目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和多元化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和积极有益的开拓,建议国家应持续支持这类社会公益研究及监测工作。


上一条:淡水中心举行学术报告会
下一条:欧盟第六框架计划项目“投资于海洋,繁荣于未来”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