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东海所在上海崇明岛长江口实施了中华鲟和日本鳗鲡PAT标志放流活动,试图利用PAT标志技术揭开中华鲟入海洄游及日本鳗鲡繁殖行为之谜,为有效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和突破日本鳗鲡全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PAT标志(脱落上浮式卫星通讯标志)技术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标志跟踪技术,通过标志内置感应器测定并存储被标志动物洄游路线上的三维空间数据及水温、盐度、光照等环境因子数据,然后通过卫星接收基础数据资料,并通过特定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揭示洄游鱼类的洄游习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目前主要用于大洋洄游鱼类的跟踪研究。今年3-6月,东海所庄平副所长带领2位专家专程赴美国,与美国洄游鱼类研究中心及Wildlife Computers公司进行合作研究,创建了中华鲟及日本鳗鲡的PAT标志固定技术,开发了适合于河口及近海海域环境特点的PAT标志设置及优化方案,并对相关技术方案进行了现场模拟研究。
中华鲟是我国的特有的珍稀濒危鱼类,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生活史较复杂,一般在近海栖息,性成熟后溯河洄游至长江上游产卵繁殖,产卵后返回海里生活。目前,科学界对中华鲟的生活史特征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此次放流的8尾中华鲟都是野生的,年龄在1岁左右,希望通过PAT标志技术掌握中华鲟洄游路线,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提供技术支撑。
日本鳗鲡是我国主导养殖品种,但其全人工繁殖技术仍未突破。我国日本鳗鲡养殖业依然完全依赖天然苗种的支撑,每年冬末春初,长江口总会上演一场“鳗苗大战”,这种“靠天吃饭”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鳗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次放流2尾日本鳗鲡,希望通过PAT标志技术了解日本鳗鲡产卵洄游行为,推动日本鳗鲡全人工繁殖这一世界技术难题的研究进程。
该活动是在东海所承担的农业部948项目“基于卫星收集和传输数据的水生生物标志放流监测评估技术”的支持下举行的,活动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中国海洋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凤凰网、新浪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