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镜泊湖蒙古鲌(红尾鱼)增殖放流暨镜泊湖红尾鱼放流研究项目启动”仪式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黑龙江省镜泊湖举行。这是我国首次在北方地区开展蒙古鲌增殖放流活动,目的是通过增殖放流工作实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鱼类资源增殖、修复湖泊生态和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
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张长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星、黑龙江省水产局局长张侃、镜泊湖水产养殖场党支部书记张海军等领导出席增殖放流仪式并发表讲话。放流仪式由黑龙江所党委书记吴晓春主持。
红尾鱼,学名蒙古鲌,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长江、珠江、黄河和淮河水系。镜泊湖红尾鱼是黑龙江流域名贵鱼类之一,2003年被评为绿色无公害作食品。近年来由于产卵场破坏严重和生态环境失衡,镜泊湖红尾鱼的年产量已不足上世纪80年代的六分之一,仅有5万公斤。因此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进行有效的资源修复是十分必要的。本次放流的5万余尾镜泊湖红尾鱼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徐伟研究员率领课题组成员历经5年的刻苦攻关,通过全人工繁育方式和池塘养殖条件下培育的镜泊湖蒙古鲌F1代幼鱼。
放流镜泊湖红尾鱼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具体行动,以推动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对促进地区渔业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