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渔科这十年|坚持规划引领、匠心铸造,不断提升科技条件水平
2022-10-03 15:28:26  来源:院基建条件处

2012年以来这十年,我院条件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促进渔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服务科研、保障科研的工作定位,瞄准国家渔业科技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加快补齐条件建设短板,累计落实各类建设资金26亿元,实施建设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工程项目,为实现高水平渔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一流院所、两个中心、三个基地”提供了有力平台支撑和条件保障。

一、顶层设计、前瞻布局,建成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

渔业资源调查船是采集渔业资源、水域生态环境相关数据的特定科学装备,更是准确掌握我国渔业资源状况的必备条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我院立足国内渔业科学调查船配备及综合调查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的现状,结合自身科研需求,受原农业部渔业局委托,牵头编制《全国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启动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建设工作。经多轮积极争取,我院先后有6艘调查船获得立项批复,其中4艘300吨级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船于2013年获得立项批复、2艘3000吨级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于2014年获得立项批复,批复总投资合计5.7亿元。调查船建设期间,建立由院长为组长的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工作推进组,按“一型多船”方式,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造,高效规范推进项目实施。调查船于2017—2020年陆续建成交付入列,使全院各类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达10艘,形成覆盖黄渤海、东海、南海及部分公海区域等重要水域,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增强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手段,提升了现代海洋渔业基础保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支撑我国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拓展深蓝渔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2艘3000吨级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蓝海101”号、“蓝海201”号),采用“一型两船”的建设方式,首次实现了我国两船同步探测取样、数据比对与验证以及协同作业能力。

二、抓铁有痕、久久为功,开启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新篇章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是抢占科技前沿和竞争先机,推动科研原始创新、产出科研大成果的重要抓手,其谋划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年来,我院坚持统筹优势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高质量建设,逐步破解渔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少的难题。一是编规划。项目谋划,规划先行。为谋划好“渔业资源调查船”“种质资源库”类重大项目,组织院属单位和有关专家研究编制《全国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重要规划,均通过农业农村部审议,为推进后续立项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抓机遇。积极把握海洋强国、种业振兴行动和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战略,围绕解决渔业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主动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找准项目与政策的衔接点,拓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谋划路径。三是开新局。建立策划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谋划推进机制,构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建成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填补了国家级海洋渔业资源库空白,具备保存35万份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的能力,可满足国家对渔业种质资源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建成2艘国内吨位最大、设施最先进的30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具备全球航行能力(除两极冰区以外),在我国远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在推进的国家淡水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南海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深蓝渔业创新实验室等重大项目也有望陆续立项建设。

三、统筹规划、梯次推进,大幅改善院所区面貌

着力提升院所区条件建设水平,进一步改善院所区面貌,彰显渔业科技国家队和主力军形象,持续增强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归属感。一是统筹规划。着眼业务发展需求,遵循条件建设发展规律,做好与上位规划的衔接,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院所区条件建设方案,提出建设思路、推进计划、建设任务。二是系统设计。通盘考虑院所区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筑形式、装饰风格、景观格局、交通组织等内容,做到各功能分区、各分部分项紧密结合、有机衔接,形成一张蓝图。三是突出特色。深刻把握“一流院所、两个中心、三个基地”内涵,突出自身特色、文化底蕴,将科研传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完整、准确、全面贯穿条件建设全过程,体现国家级科研单位专注严谨、探索创新的良好精神面貌。十年来,新建各类业务用房4.7万平方米,改造修缮房屋8万平方米,院所区条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房屋设施旧貌换新颜,空间布局、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地上地下建筑、交通、道路、绿化、管线等逐步规范,抗震、消防、电力、供暖等安全隐患得到消除,实验办公环境有效改善,公共配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保障系统配套,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院所区基本建成。

四、夯实基础、提档升级,加快构建覆盖水产主养品种主产区的试验基地网络

试验基地连接科研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落地,是渔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成果示范推广的桥头堡。十年来,按照“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前期谋划、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不断改进管理,试验基地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第二实验室”功能愈加完善,能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服务和保障院中心工作。一是数量有突破。新增基地20余个,基地数量实现翻番,新增面积2300亩,基本形成覆盖水产主养品种主产区,辐射四大海区、四大流域和典型水域的试验基地网络,支撑培育30余个水产新品种,为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和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质量有提升。新增各类业务用房15万平方米、标准化池塘1200亩、科研用海2700亩;系统升级30个基地基础设施条件,着力解决设施短缺、陈旧、落后等问题,各基地面貌显著改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设施装备条件稳步提升,从基本满足阶段向较好保障阶段跃升,养殖水体、大气环境等传感监控设备,自动增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水下机器人、无人船等养殖智能装备逐步应用。三是管理有举措。建立健全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成立运行管理领导工作组,推行单位法人领导下的基地主任负责制;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提高基地使用效率;实行财务独立核算机制,赋予基地更大运行自主权;推进智能化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有效配置、精准补充,稳步提升仪器装备水平

坚持需求导向,突出学科引领,优先支持院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科研需求,升级改善17个学科群重点实验室、7个水生动物疫病实验室、6个部级渔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仪器设备条件,不断增强科研平台仪器装备水平。一是常规性仪器设备保障充分新增单价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科研仪器设备2800余台(套),极大程度缓解设备落后和不配套等问题,基本科研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二是高精尖设备加快配置新增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仪器设备241台(套),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30台(套),加快专业化、个性化等高精尖设备配置,仪器设备大型化、智能化、精密化和集成化水平逐步提升。三是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充分考虑科技平台数字化建设需求,开展数字新基建探索,拓展条件建设新空间。建设国家数字渔业(远洋捕捞)创新分中心、国家数字渔业(淡水养殖)创新分中心、国家数字渔业(海洋牧场)创新分中心、国家数字渔业(近海养殖)创新分中心等4个创新分中心,实现国家级数字渔业创新平台从“0”到“1”突破;购置升级与数字渔业密切相关的专用软件、专用仪器设备、专用设施装置,厚植数字渔业发展根基,不断增强数字渔业管理与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创新效能。

上一条:渔科这十年|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夯实渔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石
下一条:媒体聚焦|邵长伟:以基因技术作锄,誓将沧海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