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我院8个“948”项目通过验收
2006-06-13 00:00:00  来源:

6月3日至4日,我院承担的由农业部下达的8个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专项资金项目(简称“948”项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会议验收。验收会由农业部“948”项目办公室组织,农业部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段武德主任担任验收组组长,农业部渔业局董金和处长担任验收组秘书,中国农业科学院王道龙研究员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验收专家组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委等单位的相关专家组成。

通过验收的项目为我院自1996年至2001年间先后承担的项目。验收专家对照各项目任务书的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听取了项目执行情况汇报,认真审阅了课题组提交的所有验收资料,并进行了质疑和讨论。专家组认为各个项目提供的资料齐全,数据可信,经费使用规范合理,做到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按考核指标完成了计划目标和任务,部分项目还超额完成了研究任务。

“卡拉白鱼的引进”项目(编号:963086)引进了卡拉白鱼野生种180尾,进行了驯化、养殖和繁殖研究,完成了该鱼的胚胎及仔鱼发育观察、生物学特性、盐碱耐受力以及营养需求的研究,生产鱼苗约100万尾,保存亲鱼2万尾,在黑龙江、河北、山东、北京、内蒙、四川等省市推广鱼苗70万尾,增殖试养面积12.8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美洲鲥及其工厂化育苗技术”项目(编号:993121)引进了美洲鲥受精卵864万粒,开展了美洲鲥基础生物学、应激生理学及病害防治等研究,并在美洲鲥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及苗种、成鱼的麻醉运输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孵化出仔鱼约200万尾,培育出30日龄以上美洲鲥苗种69152尾,目前存活后备亲鱼约3000尾,成熟亲鱼800组,形成了年孵化2000万尾的能力。

“马氏沼虾引种及推广研究”项目(编号:993126)从斯里兰卡引进了马氏沼虾亲虾48尾,进行了亲虾越冬保种、驯化、繁殖和养殖等研究, 已在上海、江苏等地建立了苗种繁育基地4个,繁殖出虾苗3000万尾,养殖面积1449亩,成虾养殖的平均亩产为212.5kg;对马氏沼虾幼体、成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研究,掌握了马氏沼虾的生物学特点及其生活习性,并在马氏沼虾人工繁殖过程中采用了可变盐度、变温育苗等创新性技术,为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陆封型大鳞鲑移植试验研究”项目(编号:203104)引进大鳞鲑发眼卵20万粒,共孵出苗168300尾,平均孵化率84.2%,培育一龄鱼种67000尾,培育成活率分别为56.41%-76.67%,培育大鳞鲑亲鱼1800尾,生产F2代和F3代发眼卵66万粒。对大鳞鲑进行了系统选育,并进行了大鳞鲑养殖技术研究;项目技术成果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山东、四川、云南等省市进行了推广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俄罗斯栉孔扇贝自然种贝引进”项目(编号:203109)引进了俄罗斯栉孔扇贝自然种贝2000粒,进行了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实现年育稚贝苗2亿粒,累计推广面积1000亩,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养殖产业,培育出了适合我国环境条件的俄罗斯栉孔扇贝苗种,进行了种贝蓄养、人工育苗和海上养殖配套生产技术的研究,形成了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成果在周边海区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优质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项目(编号:2001-479)通过引进紫踵劈蚌、尼罗尖吻鲈、漠斑牙鲆、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大鳞鲃等品种,开展了亲鱼(种贝)驯养、苗种培育和养殖模式的研究,进行了引进种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展了引进种的早期形态及生长发育规律、生态习性、苗种培育、驯化养殖及营养需求等试验研究,培育出紫踵劈蚌稚贝7000余只,漠斑牙鲆商品苗种185.5万尾,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杂交鱼苗共8000万尾;并制定了漠斑牙鲆、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及其杂交鱼等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等多项规范;项目的技术成果在山东、辽宁、广东等多个省市进行了推广应用,有的品种已表现出很好的产业化发展势头,杂交罗非鱼和漠斑牙鲆等推广池塘养殖面积3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2万m2,项目实施的数年间累计产值达到14亿元,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鱼类遗传性别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项目(编号:973096)引进了鱼类性别检测相关的AFLP分子标记、鲑鳟鱼类和罗非鱼性别特异的核酸探针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我国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半滑舌鳎遗传性别鉴定技术进行了自主研究,筛选和克隆了半滑舌鳎雌性特异的AFLP标记, 获得了雌性特异的DNA片段,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鲆鲽鱼类遗传性别鉴定的PCR技术,为鱼类性别控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鱼类转铁蛋白基因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与应用”项目(编号:983094)引进了转铁蛋白(Tf)基因及其载体以及DNA序列分析软件,研究了鲤、鲫等鱼类转铁蛋白的多态性、生化特性和抗逆性能,克隆并测序分析了鲫鱼转铁蛋白cDNA,分析了鲫鱼转铁蛋白基因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和偏性,利用养殖鱼类血清转铁蛋白鉴定方法,选择了鲶形目的野生白缘鱼央作为转铁蛋白抗逆性能的研究与开发对象,人工驯养获得成功。

专家组对以上项目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引进了一批优良新品种及先进技术,并成功进行了消化、吸收和创新、推广,为丰富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增加养殖品种,促进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养殖效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条:我院荣获商务部首批设立的“出口水产品技术服务中心”
下一条:我院荣获商务部首批设立的“出口水产品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