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我院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008-01-15 00:00:00  来源: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国务委员陈至立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院黄海所王清印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长江所危起伟研究员主持的“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项目,围绕中国对虾养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对中国对虾新品种选育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采用群体选育与家系选育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经过连续7代选育,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黄海1号”中国对虾,被农业部确定为2006年和2007年水产主导推广品种;建立了中国对虾SPF苗种生产和抗WSSV种群选育技术工艺,培育出高健康、无WSSV感染的中国对虾苗种;分别建立了对虾流行病病原核酸探针点杂交检测试剂盒等4种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快速诊断技术,肽聚糖等免疫增强防病技术,半地下式塑料大棚对虾工厂化养殖等3种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虾选育种群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超过15万亩,产值超过10亿元,为我国对虾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对1981年葛洲坝截流以来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群体结构、长江口幼鱼资源和自然繁殖进行20多年不间断监测,采用中华鲟超声波遥测、江底采卵、苗种标志放流技术发现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机制;承担历年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任务,通过技术改进和系统集成突破苗种成活率低的技术瓶颈,采用先进技术评估放流效果,建立了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技术体系;进行了中华鲟产后亲鲟驯化康复、多种模式的子一代养殖试验、三峡库区中华鲟自然种群构建试验,建立了中华鲟救护与康复技术,提出了中华鲟综合保护措施。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管理、多项国家特大和重大建设项目论证和运行、广泛科普和公益性宣传以及我国鲟鱼产业化中,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有力促进了我国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为IUCN红色目录中国鲟鱼种濒危等级划分、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对中国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项目获奖为近年来我院内陆研究所的首次获奖,也是长江所多年来长期坚持水生濒危动物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

据了解,2007年度水产方面共有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余两项获奖项目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的“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的“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向黄海所、长江所及其他完成单位表示祝贺,向王清印研究员、危起伟研究员及项目其他完成人员表示祝贺。


上一条:院2008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开幕
下一条:我院在衢州柯城区建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