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印发《关于命名2009-201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的决定》,对2009年以来,在围绕部门中心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及在服务建国60周年庆典筹办、抗震救灾等重大工作中涌现出的124个优秀青年集体,进行命名表彰。我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作为农业部仅有的2个优秀青年集体的代表之一,被命名为“2009-201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
我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创建于1998年,是国家级鲟鱼原种场、北京市房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负着鲟鱼原良种保存、苗种供应、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和渔民培训等重要任务。中心现有职工49名,35岁以下青年43人,占88%,职工平均年龄31岁。中心目前保存有各类鲟亲鱼8300多尾,年繁育鲟鱼苗种500万尾,培训渔民养殖户300多人。
近年来,中心作为国家级施氏鲟原种场,紧紧抓住核心技术和品种资源优势,打破传统的科研思路,趟出了一条“边科研攻关、边开发生产、边示范推广”的新型产业化发展道路,引领建立了面向全国26个省市的鲟鱼产、供、销一条龙的产经销体系,2年来,中心向养殖户提供鲟鱼苗种近1500万尾,并积极推广到全国26个省市,新增就业 5000多人,促进渔民增收1亿多元;同时积极提供苗种向天然水域开展增殖放流,促进渔业资源增殖,社会效益显著。
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2年来共培养技术人员300多人,其中博士1名,硕士2名,并积极向社会输出人才。接待国内外参观学习团体20余次,组织技术培训班8次,非正式的培训多次,培训养殖户1000多人次,提高了行业从业者的技术水平。2010年中心被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评为“鲟鱼田间学校”。
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心被北京市遴选为鲟鱼供应基地,向奥运会供应优质足量的鲟鱼,未出现检出国家违禁药物。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心紧急生产反季节鲟鱼苗种10万尾支援灾区;近两年还对口帮扶3个渔场,累计捐助鲟鱼苗30多万尾,价值近40万元,对重建灾区渔民信心、恢复灾区生产做出了贡献。200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向院授予了感谢锦旗,中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按照院的统一部署,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积极支持参与援疆科技项目,给新疆鲟鱼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支持新疆渔业发展。
两年来,中心承担各类重大项目9项,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奖励1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项资金支持项目1项。获得鲟鱼杂交新品种1个,实用新型专利1项。通过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十多年来,中心造就了一支作风优良、充满青春活力、“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的优秀青年团队,他们紧贴渔民需求开展技术服务,专家小组成员、青年职工马树波,每年在河南农村基地一住就是半年,开展渔民服务,当地渔民亲切地称他为“马大头专家”,这支团队已经成为帮助渔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飞虎队”。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曲当代青年爱岗敬业、奉献“三农”的青春之歌。
“青年文明号”是荣誉,更是责任。院机关团委发出倡议:希望全院广大青年,以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被命名为“2009-201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为契机,不断发挥生力军作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服务祖国的“三农”事业、实现我院“一流院所、三个基地”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为建党90周年献礼,为团旗添光彩!

鲟鱼亲鱼培育

鲟鱼育苗池

院机关青年到“青年文明号”考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