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六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通过验收
2012-10-23 00:00:00  来源:

10月16日至18日,受科技部委托,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在广州和无锡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养殖示范与推广”等6个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组由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6个项目均顺利通过验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柳正、科技部农村中心谭华研究员、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聂善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王青立等出席了验收会议。验收会议分别由南海水产研究所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办。

此次验收的6个项目分别为黄海所“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养殖示范与推广”、南海所“罗非鱼加工废弃物开发海鲜调味基料的中试生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用肽聚糖饲料添加剂生产中试”、黑龙江所“松浦镜鲤新品种扩繁及养殖示范”、淡水中心“杂交青虾””太湖1号”规模化繁育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和渔机所“发酵豆粕加工工艺及设备中试与示范”。项目涉及养殖、加工、饲料等领域,验收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完成质量高、实施效果好、产业影响大。淡水中心傅洪拓研究员主持的“杂交青虾‘太湖1号’规模化繁育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的集成与示范”项目建立了杂交青虾“太湖1号”规模化繁育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青虾平均亩增产31.7%,主养平均亩增效1375.45元,套养平均亩增效663.22元,带动农民增收895.07万元,同时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个奖项。黄海所李健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养殖示范与推广”项目利用中国对虾“黄海1号”良种、中国对虾抗氨氮新品系“黄海3号”及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快新品系作为亲本,建立了亲体地下水节能越冬、对虾受精卵消毒、幼体营养强化、水环境优化及低温、高效生态育苗技术,进行了虾、蟹苗种规模化培育;完善了以生物防控、微生态调控、免疫增强、微孔增氧及质量安全控制为主要措施的海水池塘虾蟹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在山东昌邑、日照等地实现产业化应用,建立了生态友好、高效产出、质量安全的养殖模式。累计培育中国对虾亲虾10802尾,仔虾苗种2.6亿尾,亩产量同比增长15.4%,推广1.54万亩;累计培育三疣梭子蟹亲蟹2921只,II期幼蟹6200万尾,示范养殖2000余亩,亩产同比增长30%;推广1.12万余亩。实现产值1790.6万元,利税556.6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是一种政府引导性资金,通过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有效支撑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投入保障体系。自2001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设立以来,水科院共承担了转化资金项目70项,获得国家资助468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范围覆盖了水产良种驯化选育、高效低耗养殖模式及设施、绿色饲料及添加剂、无公害渔药及生物制品、水产品加工及渔业装备等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关键领域,促进了大菱鲆、中国对虾“黄海1号”、杂交青虾“太湖1号”、松浦镜鲤等一批水产养殖新品种及深水网箱养殖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等养殖关键技术的熟化、中试、转化和推广,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截至2012年,共有60个项目完成验收,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项,新增产值13.2亿元,新增税收1.7亿元,新品种6个;示范面积近212万亩,新增就业岗位65万个,带动38万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农转金项目实施,无论是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还是水产品竞争力增强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渔业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有效催化剂,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推动渔业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上一条:刘晴副院长带队到东海所和渔机所调研
下一条:刘晴副院长带队到东海所和渔机所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