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教、产学研联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惠互利,互补共赢的有效形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始终坚持“开放办院”方针,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政产学研企合作,充分发挥水科院的科技、人才优势和地方的资源、区位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与产业结合,提高水产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地方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共同发展。
近年来,水科院面向全国,以主要渔区和渔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机构共建、基地建设、项目合作、专家援助等形式,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政产学研企合作,积极探索 “农科教,产学研协作”的新机制,有效拓展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空间,初步构建了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截至目前,水科院先后与23个省(市、自治区)、10多家渔业龙头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164份,为突破地方渔业产业中的技术难题,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优化区域布局推进水产种业创新
种质资源是良种培育的原始材料和物质基础,关系到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实现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均达到60%,水产遗传改良率达到35%,为加快推进遗传育种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水科院在海南、广西、宁波、黄骅等地积极筹划、布局院南方、华东和北方海水种业工程中心,开展特色品种的遗传育种及繁殖相关研究,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10大主推品种,探索和创新种业发展模式。
(一)扎实推进海南南繁基地建设
海南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地处南海热带亚热带,长夏无冬,素有“天然大温室”和“天然种子库”之美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开展现代水产育种及良种繁育的优越地理条件。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科和机构布局,根据水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水科院将在海南建立南方遗传育种中心作为院地合作的一项重点工作。2011年,水科院与海南水产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占地300亩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遗传育种海南基地”(南繁基地),实现双方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今年,双方围绕南繁基地建设选址、技术需求开展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扎实推进海南建设国家级水产苗种南繁基地和热带水产苗种繁育高科技园区建设,立足海南、服务全国,逐步构建包含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育苗场等组成的热带水产育种体系。

(二)认真筹备华东海水种业工程中心建设
9月,水科院与宁波市海洋渔业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宁波渔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加强宁波渔业应用基础及科技创新研究,加大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三门湾现代渔业园区合作共建占地200亩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华东海水种业工程中心”,共同开展锯缘青蟹等华东地区特色品种的遗传育种及繁殖相关研究,促进宁波市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东海沿岸地区渔业发展。

(三)积极谋划北方水产种业研发中心建设
面对我国北方水产良种化水平有待提高,体系有待健全,海水良种保种、培育、扩繁监管能力有待提升的现状,水科院与黄骅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在黄骅新城科教园区合作共建占地50亩的“北方水产种业研发中心”,并配套建设占地1000亩的“优良品种育繁推研究基地”,50000亩增养殖试验海区,开展鱼、虾、贝、藻、海参、卤虫等11个种的保种及相关研究。合作充分发挥水科院的科技、人才优势和黄骅的资源、区位优势,努力建立一支从事我国北方水产种业及相关产业的研究队伍,建设我国北方主要养殖种类的种质保存、良种选育、新品种培育及新品种育、繁、推等一体化的良种生产保障体系,打造我国北方水产种业的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创建环保、高效、稳定的生态养殖模式,支撑国家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院企合作推动渔业生产方式转变
在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水科院高度重视与水产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出了“将我院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将企业作为我院的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基地”的合作思路,实现创新直接面向企业,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应用,促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变。
(一)开展战略合作,助推光明渔业品牌建设
光明食品集团作为食品龙头企业,旗下海丰农场拥有近七万亩的水产养殖资源,在池塘标准化改造、养殖新品种引进、健康养殖新技术、盐碱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有强烈的科技需求。为进一步促进上海水产品生产标准化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上海现代渔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0月11日,水科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与光明食品集团海丰水产养殖公司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现代养殖模式、池塘养殖设施标准化建设、现代精准调控管理平台在海丰水产养殖公司示范推广,构建节水减排、环境友好型现代水产养殖模式;10月24日,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与光明食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海丰、长江两个基地,从苗种生产、养殖池塘水环境调控、标准化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进行监控,全面提升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能力,助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光明集团打造上海副食品基地,助推光明渔业品牌建设。

(二)共同出资推动,加快草鱼出血病疫苗产业化
水产疫苗应用是当今解决水产品药物残留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水产养殖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提供了保障。草鱼出血病疫苗是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历经10多年科技攻关自主研发的弱毒活疫苗,也是我国首个获得生产批文水产疫苗。8月,珠江所与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和《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独家许可使用协议》,大华农将与珠江水产研究所药物实验厂共同出资成立水产生物公司,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加快草鱼出血病疫苗的产业化步伐。双方开展深入合作,将更好地整合优势,共同解决水产疫苗生产问题,推动水产疫苗产业化应用,为保障水产业健康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渔民持续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三、官产学研合作建设国家科技园区
科技园区是汇聚资源、聚集产业,推动官产学研合作的最有效的模式之一。2004年,我院东海所、上海海洋大学、上海远洋渔业公司和杨浦区科委发起成立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上海海洋科技园”,依托上海的海洋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过7年发展,园区已建成面积1.9万平米,基本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产品展示和销售中心的功能布局,形成了大学、相关院所、区域政府与产业界的良性互动、协同促进、共同发展。11月21日,上海海洋科技园通过了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家评审,并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上海海洋科技园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市场化、股份制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对推动科技人员创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支撑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具有积极意义,对提升上海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立足产业需求支撑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是“三化同步”的试验区;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力量。11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2012 年部属农业科研院校与国家现代农科技对接专项活动上,水科院珠江所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分别与广东开平市、江西南昌县、江苏苏州市,江苏无锡市、泰州市等5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式签订科技对接合作协议,成功实现科技结对。与示范区的科技结对是搭建示范区与水科院科技合作平台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水科院高新技术成果向示范区转化推广,提升示范区自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为农业渔业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五、院士工作站提升产业战略发展水平
4月18日,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政府聘请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担任首席渔业专家,并设立“斗门区院士工作室”为斗门区养殖业建立更多知名品牌提供产业战略咨询。受聘为斗门区的渔业专家后,雷霁霖院士与“斗门区院士工作室”的成员进一步考察了斗门区水产养殖情况,对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合作,引进成熟技术、品种,建立起更多类似白蕉海鲈的斗门水产养殖品牌,形成工业化养殖、深度加工等养殖、销售产业链提出咨询意见,为推动斗门区打造成国内首屈一指的河口渔业示范区,将斗门的水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建言献策。
目前,水科院已在全国设立院士工作站16个,遍布9个省(市、自治区),基本覆盖全国重要渔业主产区,为引领和推动现代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