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淡水中心”)开展联合办学已有近30年之久。为探索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双方签署了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内的全面合作协议,使两单位的联合培养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双方的合作历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农业部直属的国家级渔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渔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任务。南农是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教育部直属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多年来,两单位坚持联合办学,将教育、人才及科研资源深度融合,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开辟了全新渠道,为我国培养高层次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三农”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农与水科院淡水中心联合办学最早始于1986年,主要目的是培养淡水渔业全日制大专生;1993年,由于联合办学取得良好成效,经农业部批准,南农在淡水中心成立无锡渔业学院,开始联合培养水产养殖本科生。此后,两单位在合作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先后获得了水产一级学科和水生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水产养殖博士后流动站,启动了留学生学历教育项目,初步形成了能够培养本、硕、博士生及留学生的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渔业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二、突出创新,完善联合培养工作制度体系
在2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双方按照“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双重管理、资源(成果)共享”的模式,不断进行制度和方式方法创新,研究提出适合联合培养特点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逐步优化联合培养方案,使联合培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合作过程创新。双方联合办学是我国最早尝试科教结合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成功实践之一。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南农的学科体系。南农作为全国重点大学,联合办学之前,南农没有水产学科,联合办学之后,水产学科进一步发展,从淡水渔业大专班开始一直到博士研究生教育。水产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南农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科体系。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南农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扩大了南农的社会影响力。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由于科研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综合素质全面而广受社会好评,在扩大南农社会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增强了淡水中心的科研实力。淡水中心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增加了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增强了单位的科研实力,培养的毕业生也扩大了社会影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2.管理机制创新。联合培养双方成立的院务委员会保证了联合培养管理的有效开展。无锡渔业学院批准成立后,经合作办学双方协商议定,学院为校属学院,按校属院的体制,发挥双方现有行政、教学等管理部门的作用,行使管理职能,不另增加机构和编制。学院成立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分别由联合办学双方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分别来自联合办学双方各职能部门主要责任人。院务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学院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措施。
3.培养方案创新。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坚持“适应发展、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在培养模式上坚持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强调理论学习与渔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课堂讲授、交流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着力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淡水中心水产领域高层次专家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科研,在理论学习和科研实验过程中主动向身边一流的专家学习,培养科研素养,激发创新活力,由此体现了联合办学的优势和特色。
4.培养目标创新。培养研究生主要侧重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国际视野的开拓。在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过程中,按照南农的要求,方案即体现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又结合水产养殖科学研究的特点,充分发挥淡水中心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的优势,加强学生国际化交流,侧重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国际视野的开拓。
5.课程设置创新。联合培养的课程设置由南农负责,按照《南京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要求,开展了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课改工作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强化研究方法论课程,强调前沿类、跨学科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团队开设“拼盘式课程”;开展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进行个性化、交互式研讨课程教学,加强网络课程建设,课程学习在研究生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明显。
6.学术实践训练创新。强调科学研究能力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联合办学双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实践内容,淡水中心积极发挥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建设依托单位及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渔业领域)依托单位的优势,结合承担国家渔业领域重大科研项目,选取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前沿性和尖端性的重大课题,在做好具体指导的同时,要求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撰写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具有原创性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位论文,安排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拓宽其国际视野,提升其学术创新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7.学术文化氛围创新。长期从事国际培训教育的底蕴提供了独特的学术文化环境。淡水中心所属的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连续31年承担国家援外培训,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5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才,与30多个国际机构建有长期合作关系,已建成国际遗传改良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培训中心等。一系列国际合作和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导师能够充分发挥国际交流与培训的优势,同时,淡水中心特殊的学术氛围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8.学生工作创新。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淡水中心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专项奖学金和奖教金。如设立了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和教师奖教金、水科院研究生中心奖学金、淡水中心研究生奖学金等。联合培养的全日制研究生除能享受基本奖助金外,还可申请上述专项奖学金。特色明显的奖助体系在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三、联合培养工作取得的成效
随着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不断深入,通过对在读研究生的齐抓共管,互补培养,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层次渔业科技人才。同时,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有效增强了淡水中心的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已成为科研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1.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水产科技人才
在长期联合办学的实践中,双方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科研资源优势和专业互补优势,积极探索并成功建立了渔科教、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淡水中心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充足的研究课题与经费、优良的研究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优越的国际培训条件,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中,坚持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强调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一线科研工作能力。同时,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直接参与重大课题,使用较为尖端的仪器设备开展各类科学实验,还可根据论文实际需要,到实验基地等从事各类野外实验。在学习实践中,导师能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更具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与行业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双方联合招收各类人才(学历教育)21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近400人(包括学术型博士和硕士生、专业学位硕士生);水产养殖学全日制本科近700人;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000人左右。
2.提高了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实力
南农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为淡水中心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淡水中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科研力量得以加强。在承担的各项科研项目中,在读研究生作为课题组成员的比例逐年增加,承担任务的比重逐渐加大,发挥的作用也逐步增强。基于优质的平台和相关专业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指导,研究生在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奖项等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潜力和能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单位科研论文数量和水平得以提高,淡水中心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同时,由于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深入开展,较大地拓展了淡水中心的工作领域,促进了开放用人、开放办所机制的构建和管理水平的改善。201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依托无锡渔业学院(淡水中心)的南农水产学科整体学科水平排名全国第5。在农业部发布的“十一五”全国1077个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排名中,淡水中心排名第26,渔业行业全国排名第2。实践证明,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合作,使淡水中心与南农的学科建设与科研综合实力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四、加强水产学科建设,努力推进全面合作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共同打造高水平水产学科平台,在更高层次上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科技与教育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引领能力,在教育部、农业部合作共建八所高校的大框架下,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南农和水科院于2010年11月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商定按照“产业导向、创新机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学科建设、重大项目设计、重大成果培育、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协作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目前,协议各项内容均在积极推进,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当前,渔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迫切需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现代渔业建设越来越依靠科技、教育和人才的强大支撑。多年的联合办学实践证明,将教育、人才及科研资源深度融合,本硕博及留学生有机衔接,渔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协同创新。中国水科院和南农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多的探索,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而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