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举办2014年第一期科技英才培育计划学术研讨班。副院长刘红梅,院首席科学家王清印、陈松林,院水产病害防治学科委员会副主任曾令兵及水产生物技术、水产遗传育种和水产病害防治等3个学科的13名“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人选和院有关部门人员参加了研讨班。
刘红梅副院长做开班讲话,她指出:“5511人才工程”是全院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全院未来发展的重大人才工程。目前全院正在积极探索加强人才培养的措施,对“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人选量身定制培养计划,进行重点培养,重点使用。希望各位“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人选能珍惜机会,把握机遇,不断发展提升自己,为全院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3名参会的“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人选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科研定位、科研进展和今后科研工作设想,在座专家逐一进行点评。针对部分青年人才涉猎广泛、研究范围偏广的问题,专家建议要突出重点,有收有放,做出特色;针对部分青年人才学科定位不准确,发展目标定位有偏差的问题,专家为其简洁完整地描画出该学科目前的整体方向和布局,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针对部分青年人才由于对自己研究方向信心不足的问题,专家在科学研判、系统把握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创新,大胆开拓。
在听取所有参会“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人选汇报以后,专家进行了整体点评。他们一致认为,经过几年的培养,入选的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势头良好。王清印研究员提出,对青年科技人才一是要努力强化自身建设,加快成长成才,朝着成为高水平学者、专家、学科带头人的方向努力;二是学风要正,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三是要认真做好每件事,关注细节,不管任务大小,保质保量完成每项任务;四是要尽早确定发展目标,并争取早日实现。
陈松林研究员在分享自身成长经历的基础上,认为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青年科技人才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时刻,一定要抓住机遇,踏实科研。他指出,青年人要想成才需要做到以下3点:一是个人努力,每天8小时工作很难实现科研突破,一定要勤于思考,善用时间;二是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抱怨,要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三是保持干事业,做科研的激情,要坚持对科研事业的长期投入。
曾令兵研究员认为对青年科技人才来讲,一是要坚定信念,想干出一番事业,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长远的理想抱负,然后勤勤恳恳的付出;二是要加强思考,要站在学科、产业的角度观察共性的技术问题,深挖现象背后的本质;三是要加强合作和交流,“走出去”实现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四是要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维护自身的科研声誉。
刘红梅副院长总结时提出4点要求:一是积极汇报沟通。将会上专家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总结,形成工作报告,向所在单位领导和研究室主任(团队负责人)汇报,以进一步明确科研目标和方向。二是追求真才实学,踏踏实实开展科研工作。抓住国家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拒绝学术浮躁,争取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三是保证合理合规的使用科研经费。新形势下,随着经费来源渠道的增加,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格自律,把科研经费使用好。四是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在充分尊重老专家的前提下,要不拘泥于前人已有的创新成果,敢于打破常规,大胆突破。
研讨班议程紧凑,气氛热烈。经过一天的研讨,大家分享了学术思想,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展了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