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南海所对大亚湾核电厂冷源致灾生物尖笔帽螺暴发跟踪监测及预警防控对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1-04-06 16:32:19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对大亚湾核电厂冷源致灾生物尖笔帽螺(Creseise acicula)暴发跟踪监测及预警防控对策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coustic study on the outbreak of Creseise acicula nearby the Daya Bay Nuclear Power Plant Base during the summer of 2020”为题,发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曾雷为第一作者、黄洪辉为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是该创新团队在“滨海核电厂冷源致灾生物监测预警防控”领域的系列研究之一,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407501 & 2018YFC1407504)等项目资助。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1.112144。

近年来,因海洋生物暴发并入侵堵塞滨海核电厂冷源系统,导致核电机组降功率、停机、甚至停堆事件呈增多趋势,核电冷源生物灾害已成为影响核电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是值得重视的一类新出现的海洋生态灾害。2020年6月至7月,在大亚湾核电邻近海域首次出现尖笔帽螺大规模暴发浮游聚集的现象,并影响了大亚湾核电的安全运行。该物种虽曾在印度沿岸、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等海域多次出现过暴发聚集的现象,但其迁移聚集规律及其暴发消亡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南海所创新团队研究采用声呐技术,并结合浮游生物网采调查和水下光学原位成像监测,构建了尖笔帽螺快速声学探测评估方法,揭示了大亚湾核电厂邻近海域尖笔帽螺浮游聚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潮流的关系,探讨了其消长过程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提出了核电冷源致灾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对策。研究表明,大亚湾核电厂冷源邻近海域尖笔帽螺的暴发是水温、盐度、饵料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浮游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潮流的影响;其沉降和消亡则与其繁育、螺壳上楔形藻大量粘附生长、鱼类(沙丁鱼、圆腹鲱等)的捕食及人工拦截打捞干预等因素有关。

上一条: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典型污染物环境胁迫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下一条:上海大学苗中华教授到东海所开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