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汕头大学、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陈丕茂、秦传新、李纯厚、蔡文贵、余景、陈海燕、黄泽强、刘文华、马庆涛、舒黎明、李勇、袁华荣、陈国宝、杜飞雁、唐振朝、杜虹、林清、于杰、周艳波、冯雪
成果简介:2006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对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核心和关键技术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大力推广相关适用技术”。针对南海发展海洋牧场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从国家和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系统研发和创建了南海海洋牧场关键技术体系。
1.创建现代海洋牧场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平台,突破南海海洋牧场关键共性技术。(1)首创海洋牧场工程材料寿命和环境适用性预测模型,揭示8 种材料耐蚀性能和析出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24种材料生物适应性筛选与验证方法,优选已大规模应用的材料2种。(2)创建海洋牧场地形地质快速勘测技术,确定宜建海底条件参数。(3)构建立体生境技术模式,确定6 种海底生境构件在5种不同底质上受5种因素影响的抗滑抗倾安全参数,解析8种中上层生境构件的鱼类聚栖效能,阐明18种不同间距组合构件的生态调控功能,优化设计适合南海特点及12 级以上台风等极端海况的构件单体、群体和功能区配置,性能优越,使用寿命30年以上。
2.研发海洋牧场管理指标体系,创建生态系统水平的南海海洋牧场管理技术平台。(1)研制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建立南海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的指标体系。(2)研发基于“最优增殖品种、最佳增殖数量和最适增殖方式”评估优选的海洋牧场生物增殖新模式和驯化控收新技术。(3)建立“无线自动设备监测-环境采样-网具探捕-声学评估-遥感评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综合评价法,突破海洋牧场效果定量评估技术难题。
3.组装集成海洋牧场技术体系,构建南海首个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的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和引领了南海海洋牧场技术发展。支撑建立南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个、省级示范区3个;至2017年底,南海建成海洋牧场74个、面积268.6平方公里,资源密度提高3.08倍~24.41倍;2009~2017年,南海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及生态服务效益增值达412.46亿元。
项目获奖2项,出版译著2部,发表论文76篇(SCI、EI 17 篇),授权专利33项(发明7项)、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技术标准14项、管理规定3项,编制海洋牧场规划13项、实施方案37项。培养硕博士50名,技术培训1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