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院所新闻>>正文

东海水产研究所全力抢救特大受伤中华鲟
2007-01-24 00:00:00  来源:

2007年1月18日下午12时55分,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接到上海崇明县渔政管理检查站报告,渔民在鳗苗作业中误捕一尾特大型中华鲟,中华鲟鱼体受伤严重,不适宜当地放生。保护区管理处接报后,立即启动中华鲟抢救工作预案,成立了由上海市水产办牵头的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专家组由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研究员任组长。
下午17时30分,由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刘鉴毅副研究员等8位专家和保护区管理处同志组成的抢救先遣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横沙长桥码头。经过专家们全面、认真的检查,认定误捕鱼类正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的成体。该中华鲟胸鳍基部严重充血,腹部伤口多达27处并出现充血,鳃盖活动缓慢;尾柄、尾鳍、臀鳍均大面积刮伤流血,部分位置腐烂并附着泥浆,全身粗糙粘液脱失严重;另发现鱼体留有旧伤5处;经调查取证,了解到当地渔民在发现受伤中华鲟后,曾使其离水缺氧运输至少达40分钟,造成中华鲟体质异常虚弱,生命迹象及其微弱,随时会导致死亡。
抢救先遣组立即拟定抢救方案并现场展开抢救工作。将现场渔船改装为临时抢救鱼池,采取体内注射的办法为其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增强免疫力、处理外伤。抢救先遣组在长江口风雨中施救20余小时,中华鲟生命迹象有所稳定。鉴于现场继续抢救的条件太差,1月19日下午将受伤中华鲟转移至位于上海郊区的中华鲟保护区嘉定临时基地的抢救暂养池作进一步的抢救。在1月20日召开的专家组会议上,专家们为受伤中华鲟制定了详细的抢救后续方案。
目前中华鲟伤势稍有好转,但仍然处于高度的不稳定状态。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等专家一直在现场进行监控,处理应急情况,实施救护措施。经过会诊,专家们将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全力以赴抢救这条国宝。
据专家初步鉴定这尾中华鲟为雌性,全长3.35米,体重约206公斤,约23龄,是长江口近20年来从未发现过的特大型中华鲟。这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长江口受伤成体中华鲟开展的抢救工作,将为研究中华鲟的产卵洄游、生理生态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李荣1月21日报道: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日发布消息说,一尾全长超过3米的大型中华鲟近日在崇明横沙岛附近被当地渔民误捕受伤,相关部门启动急救预案。目前这尾长江口近20年未见的特大中华鲟体质依然虚弱,进一步治疗正在进行中。
据介绍,18日中午崇明岛上的渔政站报告,有渔民在横沙岛南侧进行鳗苗作业时,误捕一尾大型中华鲟。中华鲟鱼体受伤严重,不适宜当地放生。相关部门立即启动中华鲟抢救工作预案。
抢救专家在现场检查后认为,这尾中华鲟伤势十分严重,胸鳍基部严重充血,腹部伤口多达27处并出现充血。尾柄、尾鳍、臀鳍均大面积刮伤流血,部分位置腐烂并附着泥浆,全身粗糙无粘液。另外还发现鱼体后部旧伤5处。
为使重伤中华鲟得到及时抢救,专家在现场实施流水充气暂养,对外伤进行清洗消毒,并采取体内注射的办法为其补充能量和维生素,注入消炎药品。经一小时的紧急处理,中华鲟的呼吸频率从原先的每分钟24次增加到29次,尾部也开始出现轻微摆动。
上海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刘伟20日说,由于现场施救条件有限,目前受伤中华鲟已转移至相关基地进行长期救护。中华鲟的体外伤已有明显好转,但体质依然十分虚弱,呼吸频率忽高忽低,身体活动时有异常。进一步的治疗正在进行中。
据介绍,这尾中华鲟全长3.35米,体重约220公斤,是长江口近20年来没有发现过的特大型中华鲟。据专家初步鉴定为雌性,推断年龄为23岁,估计是产卵后经长途洄游至长江口被渔民误捕的。
专家说,对这尾中华鲟的抢救和研究,将为研究中华鲟的产卵洄游、生理生态提供重要的依据,也为上海中华鲟的保护提供了相当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填补相关的研究空白。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鱼种,已濒临灭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口是长江中华鲟江海洄游的必经之地。为此上海在2003年建立了市级中华鲟保护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区。(完)
在接到前方的测量数据后,基地通知渔业机械研究所,为这头中华鲟定制暂养槽和亲鱼夹,随时准备将其从水中转移到陆上。
  晚上11:00,一切已准备好,中华鲟的手术开始,第一个跳下水槽的是基地研究员刘鉴毅。隔着套鞋和防水裤,水温仍然刺骨。刘鉴毅脱下外套,卷起袖子,开始为中华鲟清洗体外的淤泥和网丝。
  注射葡萄糖和抗菌素后,体外的伤痕也要涂药。
  经过这些抢救,鱼好像恢复了很多。突然苏醒过来,一个甩尾,打在“医生”的腿上。可这一甩,鱼身一半甩到了船外,船摇晃起来,船上的人差点掉到水里。
  “这条鱼的体质太弱,不能马上放生,要带回研究基地暂养救护一段时间。”专家们判断。
  鱼儿暂留横沙,专家们却彻夜难眠。能不能把这条严重受伤的中华鲟安全运回嘉定?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实施运送。
  【运往嘉定】
  工作人员一路监控
  昨天中午11∶00点多,一艘渔政船拖着暂养中华鲟的渔船慢慢离开横沙,横沙边防派出所专程派两名边防警官随行。
  下午4∶30左右,船靠上了外高桥环卫码头,此时为受伤中华鲟准备的“救护车”和“担架”早已守候着了。傍晚5∶00,调来的吊车停稳在码头上,转运正式开始。两名工作人员拿着“担架”(为这条受伤中华鲟定制的亲鱼夹)下到水里,开始把3米多长的鱼放进“担架”。经过治疗的中华鲟明显精神很多,挣扎的力量非常大,两个人根本无法将它抬上“担架”。一次、两次,突然中华鲟一个甩尾,打在一名工作人员身上,他差点掉下水去。硬抬不行,工作人员决定将“担架”沉入水中,借浮力将鱼翻入其中。
  起吊工作非常顺利,很快中华鲟就被放入卡车上的培养槽,大队人马开赴嘉定中华鲟保护基地,为随时监控中华鲟的情况,路上一名工作人员站在培养槽边上监控,车速也不允许超过40公里。晚上7∶30左右中华鲟被送到基地。
  入住“特护病房”
  昨天,记者看到中华鲟已住进“特护病房”。据介绍,这些水池都是用食品级的塑料制成,无毒无害并能保护中华鲟不撞伤。
  中华鲟权威学者、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博士在带领专家小组对受伤中华鲟初步诊断后表示,受伤中华鲟情况很不理想,伤势比预计的重,要救治非常困难,但他们会尽最大努力。
  受伤中华鲟渡过第一道难关
  晚报讯 今天上午10∶00,嘉定中华鲟保护基地,很多工作人员都彻夜未眠,睁着熬红的眼睛,一刻不停地观察着水池旁的监控器材。受伤的中华鲟已在水池中安然度过了14个小时,躲在一边,一动也不动。
  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博士说,从水里转移到水池中,对这条重伤的中华鲟来说是一道难关,离开熟悉的海域、进入陌生的地方,会有很多不适应,它会反抗,不配合治疗。从我们今天早上的观察来看,这条中华鲟似乎知道我们在为它治疗,情绪平稳,现在已安全地渡过了第一道难关。
  “一切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中。”庄平说。但他表示,受伤中华鲟还处于“重症监护”阶段。此前,对中华鲟采取的能量补给和消炎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今天一天还将继续这一救护措施。至于下一步还要进行哪些检查,庄平透露计划已经制订,但还要视鱼的具体身体状况做调整。
  今天下午1点,在中华鲟保护基地,包括庄平在内的五位鱼类生物学顶级专家将对受伤中华鲟进行“会诊”,讨论救助和研究计划。□记者何易胡晓玲


上一条: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医学院教授林胜祥博士访问黄海水产研究所
下一条:张合成院长在沪期间探望东海水产研究所历届老领导和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