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院所新闻>>正文

长江所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人工催产获得成功
2014-06-27 00:00:00  来源:

6月中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7尾圆口铜鱼(雌鱼2尾、雄鱼5尾)通过人工催产,产卵约3万粒,获受精卵4000余粒,出膜仔鱼200余尾。4月,40多尾长鳍吻鮈,通过人工催产,产卵7.5万余粒,获受精卵4万余粒,出膜仔鱼2500余尾。标志着长江所由杨德国研究员牵头的研究小组关于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人工驯养和人工催产的研究工作,在历经6年多的探索后获得阶段性、决定性成功。

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支持下,从2008年起,杨德国研究员等开始尝试进行圆口铜鱼野生个体人工驯养,2011年开始长鳍吻鮈野生个体人工驯养,通过3种人工驯养方式(长江船体网箱、流水池塘和封闭循环水系统)的比较,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多次失败,初步寻找到封闭循环水系统驯化养殖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的基本条件。从2012年起,研究工作又得到了农业部行业专项支持。2013年,在武汉循环水实验系统中人工培育成熟数尾长鳍吻鮈雌雄亲鱼以及1尾圆口铜鱼雄鱼,在此基础上,2014年再次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人工培育达到性成熟的长鳍吻鮈40余尾、圆口铜鱼7尾人工催产获得成功。

这一成功不仅意味着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人工驯养繁殖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为下一步实现两种鱼类规模化苗种繁育,开展增殖放流以及产业化养殖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为研究长江其它珍稀鱼类的人工驯养和人工催产提供了借鉴。可为我国兼顾水电站的建设和鱼类资源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长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水能资源极丰富,理论蕴藏量达21857万KW,可开发量17075万KW,占全流域可开发量的86.6%。鉴于我国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因此,从干流到各级支流,规划了众多的水电站。这些规划的水电站正陆续建设,部分已建成发电。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系正逐渐从河流相向湖泊水库相转变,水域生境条件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这些环境变化,无疑将对需要流水环境、资源日渐衰退的鱼类尤其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生存带来深远影响。仅在长江上游或金沙江中下游才能产卵繁殖,且产漂流性卵的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很可能因水库淹没导致产卵场功能丧失,而流水产卵的裂腹鱼类产卵场和产卵规模也将大幅萎缩,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加强这些鱼类的资源保护已极为迫切。

圆口铜鱼肉质细嫩、富含脂肪,肥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极低,是群众喜爱的上等鱼,同时特别娇贵,对于人为操作和环境变化具有强烈的应激反应,人工操作后易死亡,俗称“出水烂”。此次水中“娇美人”的成功驯养和人工繁殖成功,其辐射意义尤其重大。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的人工驯养和人工催产工作如能得到相关部门的继续支持,研究水平将会实现飞跃性进步,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一条:南海所参加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暨渔资下乡宣传活动
下一条:营口站党员干部参观辽宁省反腐倡廉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