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中国水科院深入推进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
2018-07-16 11:47:12  来源:院机关

近日,全国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出席会议。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围绕全院渔业科技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做了典型经验交流。

中国水科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渔业科技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专门成立了院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渔业科技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院科技和人才优势条件,制定全院年度渔业科技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方案,形成了统筹谋划、分工实施、全院联动的工作局面,确保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落到实处。

科技支撑渔业精准扶贫效果显著

“渔稻共作”,助千年哈尼梯田焕新颜。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单位和专家与云南有关方面合作,在云南红河县哈尼梯田探索出“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粮渔共赢、强农富民”的“渔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不但实现了渔稻增收农民脱贫,而且使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具有红河特色的哈尼梯田保护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仅2017年就在10个贫困村扶持农(渔)民3万多人,推广渔稻共作面积1.5万亩,实现亩增粮食20千克、鱼类60千克,亩均增加纯收入1000多元。“变废为宝”,盐碱地里养出鲜活鱼虾。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和专家利用20多年研究成果,在河北唐山构建“稻-池多级复合种养”综合利用模式,建立盐碱地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示范区1万亩,辐射累计10万亩。在甘肃景泰县通过“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模式,实现盐碱地变废为宝、一举多得。以景泰县五佛乡为例,凡纳滨对虾亩产达194.5千克,亩增产值1.9万余元,再造新田耕作层的土壤盐分由1.40%下降至0.60%,pH值由8.8下降至8.2,适合多种耐碱植物的生长。

聚焦资源环境研究促进渔业科学发展

先后牵头组织开展了“新疆跨境河流水域非生物环境调查”“雅鲁藏布江中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研究提出了在新疆重点水域开展鱼类资源与环境调查的专项建议。针对新疆、西藏主要水域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展系统调查,全面掌握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环境基本情况,为新疆西藏水生生物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域生态保护与渔业绿色发展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当地培养锻炼了一批渔业科技专业人才和队伍。

出人出力结对帮扶助力解困脱贫

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精神,与河北易县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制定《对口指导河北易县帮扶工作方案》,并派出挂职干部到易县挂职,认真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助力易县于2017年底实现了“脱贫摘帽”。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珠江水产研究所配合广东省政府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派出驻村干部任第一书记,结对帮扶陆丰市金厢镇望尧村和八万镇新坑村共287户1152人,实施帮扶村项目6项,使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集体经济和民生福利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智力支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供支援

在推进产业帮扶的同时,中国水科院注重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一方面选派专家和科技人员“走进去”,到贫困地区和新疆西藏等地开展科技扶贫和援助工作,通过驻村挂职、技术咨询、培训交流、博士团等形式,派出人员帮助相关地区和单位开展渔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渔业发展规划与管理、农业产业扶贫等工作,带动这些地区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和渔业发展。我院机关和东海所、南海所、黑龙江所、珠江所目前在贫困地区基层挂职的科技人员达8人。另一方面,请相关地区的渔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走出来”,通过到院属单位考察交流、学习培训、合作研究等形式,培养当地渔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高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这些人才将是相关地区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上一条:崔利锋院长到长江办交流工作
下一条:全院绩效管理暨办公系统会议在上海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