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东海所主持的“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恢复关键技术”成果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03-26 10:57:59  来源:东海水产研究所

3月23日,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召开,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恢复关键技术”成果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华绒螯蟹是长江最重要的渔业资源和关键生态物种之一。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其天然资源濒临枯竭,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生态平衡。“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恢复关键技术”项目围绕“资源衰退机理-修复养护技术-种质评估利用”三个层次开展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1、创建了高精度、高密度、全覆盖的资源监测系统,发明小型蟹类声纳标志跟踪和三维定位技术,首次实现亲蟹洄游路径和繁育场10m级精准定位。基于行为生态学方法阐明了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生境需求,发现由浮游至底栖转换阶段是死亡敏感期。揭示了补充型过度捕捞导致繁育群体不足、水文条件改变导致繁育场缩小、关键栖息地丧失导致早期高死亡率是资源衰退的关键机制。

2、创建了亲体放流成套技术体系,连续13年放流,繁殖群体由年均7.7万只恢复并稳定在170万只。创建了“漂浮湿地”微生境营造技术,实现了关键栖息地的替代修复。提出了捕捞总量控制、捕捞地点和时间限制的“一控二限”管控措施。通过“亲体增殖+生境修复+资源管控”的综合模式,长江口蟹苗年产量由不足1吨恢复至60吨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

3、运用标志重捕和模型评估分析,年均放流亲蟹12万只,累积效应使资源恢复效率提升249%,而放流贡献率从68.2%降至4.3%。集成形态、生理、生殖、分子等种质评价技术,证实增殖放流未对遗传多样性等造成影响。国际上率先测定河蟹全基因组和实现胚胎超低温冷冻复活,培育出生长速度提高19.9%的新品种。

项目发表论文93篇,专著3部,授权专利52件(发明21件),软件著作权4项,制定标准5项,获新品种1个。项目成果是农业部制定河蟹专项管理制度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提升了渔业资源研究和管理水平,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成果推广至全国20余省市,为各省市河蟹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种质基础,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重大。项目的实施成功恢复了长江重要渔业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国家战略和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良好开端。

上一条:弗林德斯大学代表团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下一条: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启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