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行业专项“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及迁地保护研究”等通过现场验收
2016-12-15 00:00:00  来源:

12月10日,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及迁地保护研究”及“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现场验收。

验收专家组组长由曹文宣院士担任。与会专家听取了工作进展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进行了现场查看,一致确认中华鲟及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同意通过验收。

“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及迁地保护研究”由长江所完成。多年来,长江所对子一代中华鲟进行强化培育,形成了后备亲鱼梯队,目前15龄以上亲鱼达300余尾。2012-2016年,长江所开展了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期间成熟雌鱼达22尾,成熟雄鱼达65尾。2012年首次获得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成功。2016年达最大繁育规模,产开口幼苗14.3万尾,现存活体长10cm幼鱼11.6万尾。

“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由四川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及长江所完成。2家单位共同努力,在野生达氏鲟数量有限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化子一代苗种培育。2012-2016年,蓄养子一代达氏鲟亲鱼250尾。自2013年起,子二代达氏鲟年育苗量超过20万尾。2012至2016年累计生产子二代达氏鲟幼鱼113万尾。

中华鲟、达氏鲟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又名大腊子、鳇鱼等,分布于我国东海大陆架、长江、珠江,在黄海、南海水域也有捕捞记录,属洄游性鱼类。达氏鲟又名长江鲟、沙腊子,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支流中,属淡水定居型鱼类。受水利工程建设、航运、过度捕捞、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华鲟、达氏鲟的资源量急剧下降,达氏鲟的自然繁殖活动已多年未发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出现了中断现象。随着中华鲟、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对恢复中华鲟和达氏鲟自然种群和物种长期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条:长江所“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初步验收
下一条:渔机所承担的支撑计划淡水养殖池塘生态工程化调控技术研究相关课题通过现场验收